和平村,位于石角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8千米,村域面积约0.9平方千米,由和二、和三、和四3个村民小组构成,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一1735年),由叶、何两姓族人先后迁居于此而形成村落。该地原名德和围,又名上回岐,20世纪60年代改称和平大队,后称和平村。村庄坐落于北江西岸、回岐山东北麓,背靠回岐山,三面环水,村前有月牙形大池塘,东临北江,东北有北江石角渡口,西南为开阔农田,西北靠回岐山脉,北面是平塘水库。

  清雍正年间,属清远县回属善化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清远县回属德和安良分局。1930年,属清远县回岐区德和乡。1941年,属清远县第二区(回岐区)德和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属清远县第十区回岐乡。1958年,属清远县清西人民公社回岐大队。1959年,属清远县山塘人民公社回岐大队。1966年7月,属石角人民公社回岐大队。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回岐行政村。1990年,属石角镇回岐管理区。1999年至今,属石角镇回岐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叶、何姓。早期,叶氏从江西上饶迁至梅州;清初从梅州迁至清远石角岐山,清雍正年间(1723一1735年)从岐山迁入当地。清末,何氏从岐山迁入。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723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12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红薯、木薯、花生、大豆、龙眼。1990年以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村中现仍保留农业生产。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和农业生产。特色农产品有清远鸡、乌鬃鹅、西红柿等。

  村中现有传统民居45座。其中传统广府民居16座,每座占地面积约144平方米,三间两廊布局,砖木结构,板瓦屋面。现代民居有110座,每座占地面积90平方米,多为小二层和小三层混凝土钢筋框架结构的楼房。

  回岐文笔塔,位于和平村南面约2千米处的北江西岸,据《清远县文物志》记载,回岐文笔塔始建于1920年。塔呈六角形,每边长0.82米,砖结构,高约6米,共3层。首层为实心式,第二、第三层为空心式,第二、第三层每面各有一个窗,镶有绿色通花做装饰,上为锥顶及钢针。据说以前回岐人勤奋好学,蔚然成风,出文人甚多,于是村民集资兴建此塔以纪念和激励后人。文笔塔于2012年被清远市清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村北面不远处的石角渡口旁有一处清城区不可移动文物一一起凤亭。该亭始建于1947年,为中西混合风格建筑。坐西向东,混凝土结构,正六角形,每边长3.3米,占地面积34平方米。六个角各由一根混凝土柱支撑,西面砌有砖墙,墙楣有绘画,亭顶上为素瓦碌灰,正面有拱形女儿墙装饰。墙上镶有《建筑凉亭修路桥梁碑记》碑刻,据碑刻记载,由于抗日战争,回岐大岗头的古道遭到严重毁坏,抗战胜利后,回岐及附近一带的群众捐资重修古道,并修建了一座风雨亭(起凤亭)。在众多的捐助者中,个人捐资最多的是民国时期的实业家、石角灵洲人黄富有。黄富有于20世纪30年代初去香港打工,因经营有道而成为富商。他乐善好施,支持家乡建设,先后捐资建设清远平民医院、扩建清远中学校舍。日军侵占香港时,他大力资助在港清远籍同胞疏散返乡。清远多次发生水灾,他均带头捐资赈济,受惠者美誉他为“黄善人”。


  起凤亭旁边是石角墟渡口,并设有清城区石角渡口所。渡口分为汽车渡和行人渡,有2艘行人渡船、1艘汽车渡船,沟通来往于石角回岐和舟山两个行政村及清新区山塘镇等地,早上6时开航,晚上8时停航。其中汽车渡口为区境内唯一的汽车渡口。2015年,渡口边建成一座风雨亭,方便来往行人憩息。

  回岐平塘水库堤岸南侧有石角乘龙造船厂,该船厂于2009年9月兴建,有船台6个、厂房3间,有船坞、拖轮和超重船各1艘,主要建造散货船、自卸砂船、集装箱船、客船、拖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