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回岐村,位于石角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4千米。村内池塘密布,东面紧邻北江,北有新寮村,南有岗仔村,西有过岐村和羊寮村。村庄始建于明代,因村西有回岐山(海拔120米),上游有上回岐村,故名。村庄坐落于北江西岸冲积平原,聚落呈块状分布,沿北江西岸而建。

  明代,属清远县善化乡。清初,属回属善化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清远县回属德和安良分局。1930,属清远县回岐区德和乡。1941年,属清远县第二区德和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属清远县第十区回岐乡。1958年,属清远县清西人民公社回岐大队。1959年,属清远县山塘人民公社回岐大队。1966年7月属石角人民公社回岐大队。1983年,属清远县石角区回岐乡。1986年,属清远县石角镇回岐行政村。1988年,属清城区石角镇回岐行政村。1992年,属石角镇回岐管理区。1999年至今,属石角镇回岐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何、叶、李、成、吴、朱、冯、郭、梁、胡等姓。据由原清远市文化局局长、清远文史专家罗耀辉编纂的《清远姓氏》记载,石角镇有3200多何姓人,主要族支来自南雄珠玑巷,开基祖名祖达,于明代迁入,已传20余世,回岐是其集居之地。叶姓祖先从福建迁入广东南海,并于明代再分迁至此。这一支叶氏也已发展到20余代,人口1800多人。李氏早年从南雄珠玑巷迁来。成氏从清远善化乡留禾仓(今清远市清新区三坑镇陂头北向村)迁来。朱氏从今三坑镇白米埔迁来。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1713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同胞有25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何姓,是清城区人口排名第七、清远市排名第九的大姓,历代名人辈出。清末民初,清城境内何姓人物中以下回岐村的何泰阶为代表。

  何泰阶(1850一1921年),字履中,乳名科仔,出身贫寒,勤奋好学,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岁贡生。清宣统元年(1909年)他当选为广东省咨议局议员,兼清远县安良总局学务公所自治所理事,为人正直,不徇私情,其妹夫为贼,何建议县长严办。同年,县境暴雨成灾,他亲往请赈,得省港九善堂、华东医院拨款支持。1918年8月县境发生灾荒,他与麦楚珍积极募捐平粜,次年开办平粜公所,任副总理。1920年他任县维持名胜协会总协理,主持维修飞来寺。他积累资金,置有田产数百亩作为创办的岐新中学(太平中学前身)的校产。他的品德深受各界人士尊重。

  村中保留了宗祠和社坛等多座传统建筑,保留了多口古井和众多的古树。其中,宗祠有继宗何公祠、德全何公祠、简轩公祠(何氏)、宅成公祠(何氏)、懋堂叶公祠、肯堂叶公祠、振棠叶宗祠和传实李公祠等。除肯堂叶公祠和传实李公祠在“文革”期间被拆毁(肯堂叶公祠于20世纪90年代重建),以及继宗何公祠被改建为礼堂外,其余几座宗祠均保存较好。

  德全何公祠始建于1940年,2007年重修。坐东向西,三间二进布局,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硬山顶,青砖墙,人字封火山墙。头门为凹门斗式门面,花岗岩门额石阴刻“德全何公祠”,明间前设单步廊,墙楣彩绘壁画。上堂为抬梁式架构,明间设神龛,供奉祖先牌位,堂前带两廊一井。祠堂前地坪上立有功名旗杆夹石一对,青石材质,上刻“光绪二十六年考选第一名贡生何履中立”。(据民国《清远县志》记载,何履中为清光绪十八年科举贡生)懋堂叶公祠,据1995年重修时的碑记记载,该祠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代后期建筑风格。坐东南向西北,三间二进布局,硬山顶,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墙,青砖墙,素胎瓦当滴水剪边。头门进深十五架,前设三步廊,前廊以柁檄、斗拱承托梁架及檩条。两根石前檐柱,虾公梁。花岗岩石门框,门额阴刻“懋堂叶公祠”,次间设花岗岩石包台。上堂进深十五架,四根木金柱,抬梁式架构。檐枋上悬一“副魁”牌匾(1995年重制)。明间设神龛,供奉先祖牌位,堂前带两廊一井。宗祠左侧有古榕树两株,两古树之间筑有花岗岩社坛一座。

  下回岐村濒临北江,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洪水,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北江堤围低矮,洪水极易泛滥。其中,1915年、1982年和1994年的三次特大洪水,影响尤为严重。1915年,农历五月二十八,广东省东、西、北三江皆发大水。北江两岸成泽国,石角围漫顶0.3米多,是年为阴历乙卯年,故称“乙卯水灾”。1982年5月12日遭遇罕见的特大洪水,全县决堤36处,被冲毁、覆盖的农田4560公顷,受浸水稻作物20580公顷,倒塌房屋6.8万间,受灾人数47936人,其中死亡206人。据统计,全县受灾损失超过1981年全年工农业总产值,史称“5·12”特大洪水。1994年6月19日,清远市区北江水位出现有记载以来最大洪水,清城水位16.34米,回岐、岐山管理区的德和围、舟山围,出现多处漫顶、3处决堤,超过466.67公顷的良田被淹。时任国务院代总理的朱镕基从广西飞赴清远灾区视察,军民上下一心,抗洪抢险,保护家园。

  几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对防治水患、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1956年,在回岐大岗头至塔冲村之间建立电排站;2005年,兴建德和水闸,将两段堤连接而成,后改称回岐水闸;2008年10月,建立德和围电排站,增强当地防洪能力。目前,沿江大堤已按抗御百年洪水标准进行全面加固,抗洪能力大大加强,加上上游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清远过去“逢雨必浸,大雨必灾”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