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洞村,位于飞来峡镇西南部,距离镇人民政府20千米,始建于明代中期,由李氏开基祖李伯智率领族人迁至此地,以打铁为生,后开荒造田,定居繁衍而成,故初名李屋村。明末清初更名为霞洞,因常有云霞飘然山间,景色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简写为下洞村。村庄坐落于丘陵地带,前有月牙形池塘,背靠大岭头山。

  建村时,该村属清远县兴仁乡。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属清远县兴一乡。清初,属清远县捕属兴一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清远县捕属咸泰安良分局。1930年,属清远县兴靖区咸泰乡。1948一1987年,隶属关系曾多次变更,不一一录之。1988年,属清远市清郊区高田镇旧岭行政村。1992年,属清新县江口镇旧岭管理区。2004年,属清新县飞来峡镇旧岭行政村。2009年至今,属清城区飞来峡镇旧岭行政村。

  世居村民为李姓。早年,李氏族人从福建迁移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迁至英德东乡柯木岗,再流徙至清远池水,最后定居下洞村。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544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该村现存三间两廊式传统民居82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一组由七座三间二廊房屋纵向排列组成的古民居。这组古民居建于清代,坐南向北,占地面积710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筒瓦屋面,部分房屋灰塑龙船脊,青砖墙,巷道用鹅卵石铺就。民居结构基本完整,对研究当地清代民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村中另有一座民居称“镬耳楼”,建于清代,占地面积60平方米,凹门斗式门面,一厅两厢布局,由青砖砌造,人字木梁,筒瓦屋面,因山墙形似镬耳而得名。村口有一座牌坊,门楣上刻“普天同庆”,门口两侧刻有楹联“霞园草如茵伯仲殷勤猷贵显,洞庭花似锦智德流芳永继承”,此楹联是“嵌名联”,既藏头“霞洞”,又藏尾“显承”(村中祠堂堂号),中间还藏着该村太祖名字“伯智”。

  伯智李公祠,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三间二进布局,占地面积约162平方米。硬山顶,龙船脊,青砖墙。头门面阔三间,前后各设双步廊。凹门斗式门面,门额石阴刻“伯智李公祠”,内墙镶清嘉庆七年(1802年)立的《义捐护卫风水碑记》。封檐板木雕花鸟图案。上堂面阔三间,抬梁式构架。明间内设神龛,供奉先祖牌位;堂前带两廊一井,两廊四架卷棚顶。2011年11月,伯智李公祠和下洞村古民居被公布为清远市清城区不可移动文物。

  过去,村民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素来有“上契”的习俗,也称“结契家’(认“干亲”)。孩子出生到一周岁前,给孩子找一“契爷”“契妈”,借“上契”机会认一个亲戚;除了认人做干亲,还有很多契神,不少人将子女契给观音、龙母、土地公等;还有契村中大榕树的;有很多女孩子是契七姐的,以求心灵手巧。凡是契了神的孩子,在神诞时都要进行祭祀礼拜,以示报恩。上契时需举行一定的仪式,要邀集族中亲友饮宴庆贺,“契爷”“契妈”要给干儿子(女儿)起名,挂上“长命索”(用红绳穿上一串古铜钱),上契时要祭拜契亲,并奉茶;到长大成婚时,行脱契礼。村中有两株大榕树。村民春节时祭拜西边的大榕树,而家长带小孩上契则到东边的大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