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轻师 读诗书
2024-04-18 作者:黄远奇 来源:阳山县史志办
戒轻师 读诗书
阳山三和洞村冯氏宗族尊师兴学的故事
2018年12月,阳山县太平镇三和洞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该村之所以能够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我想应当与世居于此六百多年、尊师兴学的冯氏宗族有关。
2004-2005年,笔者与香港中文大学等校的教授到该村田野考察,发现冯氏宗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这与其历代传承尊师重教的传统分不开。
明朝初年,宋代“三元及第”宰相冯京后裔从南京迁入此地定居。之后,其后裔散居湖南道州、广西贺县及省内英德、清远、广宁等地,今有后裔几万人。今县内冯姓人氏有一万多人,村内冯姓居民约四百人,都是冯京后裔。
按该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冯氏族谱》中记载的《家训》十条、《家戒》十六条,其中有“读诗书”“戒轻师”等尊师兴学条款。
《冯族家戒》十六条中的“戒轻师”条款:
子弟之成立全赖师长之教训,为父兄者不望子弟成立则已,既望子弟成立而不尊师长,欲其为我尽心教训子弟必无之事也。见有年年延师,年年课读,而学问终无进益,岁月空致蹉跎者,非子弟之过,抑亦父兄不敬师长之过。
可见,欲想兴学,必先尊师。
《冯族家训》十条中的“读诗书”条款:
富家子弟固宜多读诗书,即贫贱之家亦宜略读数年,俾得识字。方今中外交通,新机日辟,无论士者舍读书之外,别无进身之阶。即为农、为工、为商,不读书则不识字,不识字则不明理,势必事事守旧,难与外人抗衡。况读书不仅为名利计,犹能化人气质。愚者可化为明,肆者可化为谨。果能人人读书,人人识字,风俗何患不美?国家何患不强?
由上可知,冯氏宗族不论士、农、工、商,不论家境富有或贫穷,都鼓励子弟读书明理,自立进取,兴学兴家,终至强国。
尊师兴学的家训家戒不能只停留于书面,还要在实际中落实推行,才能实现尊师兴学的目的。冯氏宗族又是如何做的呢?
(一)学田兴学
三和洞冯氏自二世祖起,历代都有子弟考取功名,族内向来设有学馆私整。而且,为了让子弟能够入学读书,还置有学田。其中,十五世祖镇钰公置有尝租谷六千斤,拨三千斤作助学用。此处,有清朝初年《学田碑记》(残篇)为证:
一议天日公帮助幼童读书粮田:土名蓝屋背平墩脚横夫小田一连二坵,亚太墩背尖咀小田一坵,退落墩侧路面一连小田二坵,退落墩脚长夫小田一坵,惠文坟路下大夫田一坵,蓝屋伯公下圳□长夫田一坵,蓝屋门口深泥大夫田一坵。大小共田九坵,共秧十个,税三亩,租谷五百斤。此税仍归清明祭费内完纳。
一议镇钰公帮助幼童读书粮田:土名张侯祠门口四方大夫田一坵,□□凌塘面大夫田一坵,竹叶浪大夫田一坵,蓝屋背路边田□口□夫田四坵,共秧十个,税三亩,租谷五百斤。此税[ □太平墟巡廊租银完纳。
(二)附祀兴学
为了冯氏子弟能进入高水平的社学读书,冯镇钰等人以附祀形式,捐了不少银钱给七拱乡通儒社学等。十五世祖镇钰,附祀七拱通儒社学尚义堂,助银二十两;民国十三年(1924年),又附祀新通儒社学,助银三十大元。十六世祖敬元,附祀通儒社学尚义堂,助银二十两。十六世祖正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附祀杜步振文社学,助银九两三钱,又坐位银二毫;民国十三年附祀新通儒社学,助银三十大元,又坐位银五大元。十六世祖正文公,民国十三年附祀新通儒社学,助银三十大元,又坐位银五元。
(三)文昌佑学
该村保存了一座完整的清代文昌阁。它是一幢两层砖瓦结构的建筑,二楼供奉“九天开化文昌帝君之神位”,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专管文化教育的神灵。据说,这是清远市域唯一保存下来的文昌阁古建筑。其始建年代不详,但至少嘉庆年间已经存在。《冯氏谱牒》记载:十六世祖正义公(1755一1816年),“公之为人,心存利济,好善乐施。于嘉庆年间敬施文昌公祭祀粮田,土名廖屋岗田四坵,煮肉坪田二坵,大小共田八坵,载税二亩正,永远作为祭祀之资。”农历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诞辰,旧时文人士绅皆聚集于此,庆贺神诞。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改为三和小学的课室。现在,每年十一、十二月,南海、番禺乃至附近乡村都有人携带香烛、小孩子的书包纸笔来此求神,或认契。2005年8月,笔者来此调查,看见一本学生写字簿写着“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沐恩信士七拱火岗田心村 xxx”;一本写着“书山有路,学海无涯。沐恩信士七拱火岗田心村xxx”。
(四)世代兴学
据说,旧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于宗祠秋祭先祖时,先取出珍藏的“忠、孝、廉、节”四块牌匾陈列左右,由族长率众人燃香祭拜正座先祖牌位最高处居左的汉将军冯异公、居右的宋三元冯京公,然后是历代先祖神主。之后,由取得科举功名的长者逐一讲解“忠、孝、廉、节”的含义,并诠释《家规》《家戒》等,训示晚辈,教育后人。
按《冯氏谱牒》载其本支历代取得功名者,计有明朝十一人,清朝四十八人,民国二人,共计六十一人。按世系来看,由二世祖至二十世祖每一代均有人取得功名,其中以清初至清中晚期的十世祖至十七世祖人数最多,共四十三人。至繁盛者为十四世祖昌实公一支,其下至二十世竟然有十三人取得功名,其中以镇钰、正文、正义父子三人堪为代表。当中,至显者冯国宝官至千户长,名彪《湖南通志》《阳山县志》之中。近代,十九世祖启棠、启清系乡邦名儒,分别主讲于乡中大馆日新斋书舍、仲厚家塾。
(1)明朝:二世祖有税护(廪生)、税芹(庠生),三世祖有君尚(国学生);四世祖有龙后(庠生),五世祖蓍公(正德年间岁贡生),六世祖积一(庠生),七世祖廷刚(贡生),八世祖有国宝(湖南江华县千户长)、国学(庠生),九世祖有大功(国学生)、大勋(练总)。
(2)清朝:十世祖有尔元(增生)、尔观(武生)、尔乘(康熙末年岁贡生)、尔祚(廪生),十一世祖有品奇(国学生)、高魁(国学生)、经魁(庠生)、春魁(国学生)、连魁(国学生),十二世祖有士锦(国学生)、伯懿(国学生)、季懿(国学生)、洪烈(例贡生),十三世祖有蟾珍(例贡生)、振文(庠生)、焕文(国学生),十四世祖有昌贵(廪生)、昌贤(国学生)、昌实(庠生)、文高/昌质(庠生)、德宝(国学生)、秀林(国学生),十五世祖有镇成(佾生)、镇伟(庠生)、镇国(国学生)、镇钰(寿员,恩赐登仕郎)、应凰(国学生)、应元(国学生)、应宗(寿员,恩赐登仕郎),十六世祖有正礼(寿员,恩赐登仕郎)、正文(寿员,恩赐登仕郎)、正义(寿员,恩赐登仕郎)、绍纶(从九品)、绍纪(国学生)、敬元(寿员,恩赐登仕郎),十七世祖有祖光(寿员,恩赐登仕郎)、琼光(国学生)、观光(国学生)、谅光(寿员,恩赐登仕郎)、元光(寿员,恩赐登仕郎)、槐光(增生)、熙光(庠生)、奕光(寿员,恩赐登仕郎),十八世祖有庆伦(职员)、广伦(国学生,赠修职佐郎)、超伦(佾生)、彝伦(国学生),十九世祖有启荣(国学生)、启棠(庠生,后捐贡生)。
(3)民国:十九世祖启清(师范毕业)、二十世祖世烔(警官学校毕业)。
2012年,三和洞冯氏宗族设立“奖学基金”,议定每年8月25日召开大会,奖励考上大学及成绩优秀的中小学生。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冯姓共有32人考上二本以上大学,其中重点本科有17人。
在尊师兴学家训影响下,三和洞冯氏宗族人才辈出,坚守传统,重视保护张侯祠、文昌阁、福德祠、冯氏宗祠等明清古建筑。因此,三和洞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实至名归的。
(阳山县史志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