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忘本,知恩图报——朱海均信守家训的故事
朱海均(1877-1951年),名恒华,又名观土,字海均,以字行世。原籍广东省阳山县钓鱼乡(即今广东省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村)。其先祖是惠州龙川县洋輋乡人。历传至海均之曾祖廷玉公,始迁阳山。朱海均是阳山县侨居马来西亚以矿业起家的成功人士,他是马来西亚经济实力强大、具有威望与号召力的爱国侨领。
朱海均从小聪明过人。郑履端的《朱海均传略》中记载:“翁幼时,思想便不凡。年十四,值家分爨。父以翁躯干短小,虑不能任劳瘁,日后生计将感困苦。翁取譬慰之曰:谋生夫岂惟力,视智能何如耳。不观夫畜乎,牛庞然巨物,其力非不大也,然终岁勤劳,食惟刍草。猫虽貌然小物,而安居堂奥,食必荤腥。物然,而人何独不然?父不能难。”朱海均对父亲所说的这席话,其目的是劝导父亲不必为他的日后生计而担忧,意思是谋生不仅要靠力大,而且还要看智能如何。牛身材高大,力也不小,而且终年勤劳,但它食的是草。猫的身材虽小,而且安居室内不干活,但它食的是鱼和肉。牲畜是这样,而人为什么不是这样呢?朱海均对父亲所说的这番话,不但使父亲感到极大的欣慰,而且也充分表现了他从小就具有远大志向的崇高品质。
朱海均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在他年幼时,其父亲朱学发经常教导他“要努力谋前途,以祖宗家乡为念”。他牢记父亲的教诲,从小就认真学习谋生的本领。《朱海均传略》中记载:“翁小时见诸叔为豆腐,即谙制法。年十五,适姑母家欲为豆腐而苦无师傅,翁教以法。及成,腐质匀滑,不让能手。闻于父,父不之信。盖翁在家,固未尝请教制法,及躬自实习也。一日,翁归。姑家依其法为之,腐不就。他日具以告翁,翁为解释:天气寒燠,因时应变之妙。自后姑家始能自制。”这些细节的描写,足以说明朱海均自小就好学和颖悟过人。
19岁前,朱海均随父朱学发在朱屋排村生活、劳作。在生活劳作中,他掌握了不少谋生本领。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其52岁的父亲朱学发决定远渡重洋,到马来西亚谋生。矮小瘦弱的朱海均决心代父前往。同年,19岁的朱海均去到马来西亚的雪兰莪,在矿业巨子陈秀莲的隆兴锡矿场当矿工。由于勤奋好学,不畏劳苦,他很快掌握了开采锡矿的技术,当年便从矿工提升为工程助手。22岁(1899年)时,朱海均辗转至森美兰的比膀埠,服务于被他视为人生二知己之一的邓泽如所办的常和矿场。在一次矿井安装抽水机的事件中,朱海均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使邓泽如的矿场避免了数万元的损失。邓泽如为了表示谢意,划出一段矿场给朱海均独自经营,资金、器械全由邓泽如供给。26岁(1903年)时,朱海均转至金宝埠,被他视为人生二知己之一的郑瑞生聘任他为管理员。由于朱海均管理经验丰富,矿主郑瑞生特别信任他。工头以郑君事无巨细皆咨海均而后行,对朱海均怀恨在心,遇事辄制其肘,事事刁难,但朱海均并不与其计较。由于排斥朱海均的阴谋没能得逞,工头又对郑瑞生以辞工为要挟。后来,矿主郑君将工头谴去,而且还将他主管的矿场部分拨给了朱海均,由他自行开采。朱海均由矿工成为矿主后,遂益发奋,毕智竭力从事所业。41岁(1918年)时,朱海均于地摩埠收购林六经的其中一段矿场,创办了经昌锡矿公司,溢利数万金。51岁(1928年)时,朱海均收购林六经全部锡矿场,组织成立了东生公司,各项设备现代化,发动电力五千余匹马力,月产锡矿三千余担,创马来西亚华侨锡矿产量最高纪录,成为资产逾百万的马来西亚华侨首富。
朱海均牢记“富不忘本,知恩图报”的家训,对助他事业成功的邓泽如、郑瑞生两位恩人念念不忘。他尝豪于人曰:“人谓平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而我有二焉。”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郑瑞生到马来西亚重游故地。朱海均闻之,延接至家,宴会无虚日,嗣并以巨金为寿焉。郑履端在《朱海均传略》中对他的评述为:“其笃念故旧,诚非近世浇薄者所可同日语也。”在朱海均大禾岗新厦即将落成时,时任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委员的邓泽如已卧病在床。他闻讯后甚喜,即叫人从病床中扶他起来,书写“朱子家风”之匾额一块远道致贺。该匾的前款是“海均吾兄嘱”,后款是“邓泽如拜题”。虽没有时间落款,但从《朱氏族谱》可知,该匾是邓泽如的临终绝笔。《朱氏族谱》第67页写道:“民国二十五年,翁(朱海均)太禾冈(大禾岗)新厦即将落成。时邓任广东省府委员,疾已笃,闻讯甚喜,扶病起书匾额一方,远道致贺。闻为邓公一生最后之墨迹云”。邓泽如于广州病逝时,朱海均专程从马来西亚赶到广州参加邓泽如的追悼会,并赠送“一党大明星道德勋劳皆碑众口,七岁考终命安荣尊富以享天年”的挽联致哀。从邓泽如题匾称朱海均为“吾兄”,并以“拜题”落款,到邓泽如病逝,朱海均参加追悼,并赠送挽联致哀,足可见朱海均与邓泽如之间的深厚感情。
朱海均是誉满马来西亚的慈善家。《朱海均传略》记载:“翁以赤手起家,顾轻财好士,无骄吝习气,举凡教育慈善公益事业,辄慨然赞助,不落人后。”他侨居海外占其有生史之大半部,但他时时刻刻胸怀家乡故国。他牢记其父“以祖宗家乡为念”的教诲,先后多次派人回乡,带领300多名乡亲到马来西亚采矿,帮助乡亲发家致富。
为纪念先父朱学发的养育之恩,民国期间投入巨资创建了雄冠粤北的学发公祠,重修故居朝清祠,并构建三层炮楼,以保家乡朱屋排村的安宁。1936年夏天,他在马来西亚热情接待了出访该地的朱汝珍,诚邀朱汝珍造访其故居及学发公祠,并敬请朱汝珍为学发公祠题匾撰联。同时,又促成朱汝珍为阳山总篡《阳山县志》。1942年,他带头捐资献地,并发动三名乡绅合作,在家乡七拱创办尚志小学,全力成就故乡的文化教育大业。
在日军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朱海均挺身而出,倾尽所有支持抗日,这是他一生中最感人、最值得讴歌赞颂的事迹。
《朱海均传略》记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卢沟桥战事爆发,翁悲愤填膺,虑政府无抗战决心及无抗战实力。迨同年八月十三日,沪战又起,闻我军奋勇杀敌,视死如归,则色然兴奋。时海外侨胞,尚无拥护抗战的物质表示,翁因于是月十七日自动首汇军费一万元,为同侨倡。一时,报章竟以显著版位登载,大获同侨响应。翁在抗战期间,除前后大小捐款凡五万元,购公债及储蓄券亦数万元外,举凡可以增强抗战力量者,亦无不悉力以赴。如将外国存款移入本国银行以增强外汇一事,几至库藏一空是已。如翁者,洵可谓不可多得之好国民矣。”国难当头,朱海均不待祖国的号召,敢为人先,不但积极带头捐资抗日,而且还把家乡的学发公祠捐献出来作为抗战时期黄埔中正中学的临时校址。这正是他以挚诚之心回报祖国的核心价值所在。他不愧为马来西亚最具威望与号召力的爱国华侨领袖。
(阳山县史志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