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概述:偌大一方纯客区
自打元末明初以来,清远便逐渐成了客家民系的徙居要地,发展到今天,客家后裔已遍布市域城乡。不过,若以具有客家血统、客家文化素养和客家认同意识三项条件综合判之,则多数客家居地属非纯客区,标准的纯客区数量不多,面积不大,唯有英(德)东佛(冈)北(佛北三镇历史上属英东地区)是连接成片的最大最纯的客家居地。
说她纯,首先表现在居民的血统上。在英东佛北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很难找到元代以前的居民后裔,现居人口基本上(除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两个华侨农场外)都是客家后裔,他们的先祖大都是明清时期入迁的客家人。据调查获知,先后在这片土地落籍的众多姓氏中,现居人口逾千的有陈、刘、李、卢、邓、林、曾、张、范、朱、胡、蓝、龙、赖、沈、巫、华、郭、杨、廖、黄、钟、潘、周、天、傅、谢、王、马、罗、何、彭、温、郑、丘、徐、叶、凌等40多个姓氏族支。这些姓氏族支大多来自被称为客家“腹地”的闽西数县(其中,多数经梅、惠、韶等地转迁而至),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择居创业,聚族而居,开枝散叶,以至发展成大姓望族。如:横石水镇林姓有6800多人,桥头镇陈姓有6500多人,青塘镇卢姓有5600多人,迳头镇郑姓有5700多人,高岗镇罗姓有4000多人,均为所在乡镇的第一大姓,且先祖都是闽西人。
其次是语言上的纯。在英东佛北这片1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数百年来只通行着一花独放的客家方言,其他方言毫无市场。从这个一统天下的客家方言语境里走出去的人们,是一代又一代的客家话传人,他们用客家方言联谊,并以客家后裔而自豪。客家话是客家民系语言文化的主要特征,客家人对其母语的传承极为重视,以致代代相传着“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诫语。英东佛北的客家后裔出色地扛起了母语传承的大旗。与之相较,英西的居民虽然大多数是客家后裔,但在最重要的语言文化特征上,他们没有很好地坚持和发扬客家传统,从而使他们的居地演变成了客家话、广州话和次广州话混杂相融的地区,因而达不到纯客区的标准。
闽粤赣纯客区人民富有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清远纯客区也具有这个特质。以英东为例,土地革命时期,轰动粤北的鸡嫲湖暴动、鱼湾暴动就发生在英东;抗日战争时期,英东在英德全县最早成立抗日救国会,抗日集结自卫中队和青年抗日同志会;解放战争时期,英东地区建立了五支人民武装,并成立过英东县人民政府。新版《英德县志》载录了建国前全县为革命捐躯的366名烈士,其中出生于英东的客家人竟占257名,比例超过70%。英东客家人对革命贡献之大,于此可见一斑。故英东客家人有资格感到骄傲和自豪。
纯客区何以有这样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编者以为,这与客家人的特质相关联。客家民系长期生活在山多地少的艰苦环境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与天斗,与地斗,磨铸了特有的“自信、自立、自强、自我奋斗”的“四自”素质,这是一种永不停顿的求变图强的进取素质。具有这种特质的民系一旦接受革命理论的启示和指导,往往极易将革命信仰转化为百折不挠的革命行动。英东地区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漫长岁月里,革命火种不灭,革命红旗不倒,就是生动的诠释。
现今的英东、佛北,不仅是客家人的聚居之地,而且还成了众多客家族裔寻根溯源的新祖地。例如:青塘卢氏,其后裔除散居青塘各地外,还有分支移居曲江、翁源、从化、清城、清新、广宁、香港等地,演绎成以青塘为新祖地的跨市域的大家族网络;桥头板铺陈氏,外迁的族裔,远的到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近的散布市内外各县域。像卢、陈这样播布四方的大家族,这片纯客区里还真不少哩!例如,桥头镇高车坝巫氏、潭坑郭氏、上洋坝王氏、鱼梁头钟氏,原大镇茶山曾氏、蒲岭朱氏、雅堂赖氏、楼下徐氏,原鱼湾镇的张氏、蓝氏、傅氏,原横石水镇塔祖岗林氏、洋湖塘龙氏以及高岗镇的何氏、张氏,迳头镇的朱氏、郑氏、范氏,白沙镇潭头村邓氏、车头村苏氏和原烟岭镇的李氏,等等。这些族支原系小口人家的外来户,几百年后都演绎成了跨县过市的大家族网络。
清远最大的这块纯客区,是明清时期姓氏大迁徙造就的。究其原因,主要缘于两大因素:一是元明之际,由于战乱、自然灾祸等原因,英德变得地旷人稀,英东尤甚,客观上给客家民系提供了拓展生存空间的良好机遇;二是元明时期的英东地区,为韶、广、惠三州的结合部,成为客家民系向粤西、粤北迁徙的冲要之地,起着“中转站”的重要作用,因而历史地形成了她所享有的清远“客家基地”的特殊地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