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现居户籍人口中,有一大批居民属于古代军人的后代,他们的始迁祖是身着戎装入境的。

  清远王氏,以清新滨江的一支入迁最早。该支王氏的始祖叫王宗,原籍东莞厚街,南宋时官至铁甲总兵。时清远滨江地区发生暴乱,王宗奉命统兵前往镇压,在激烈的战斗中腿负重伤,不能行走,遂留在新洲养伤,死后葬在新洲九都山上。王宗的后裔散布滨江各地,尤以沙河、浸潭为多,两地共有3400余人。

  阳山唐氏有1万多人,中以唐监家族为盛。唐监是四会三丫塘人,官至扬州都督。明洪武三年(1370),他奉旨统兵镇抚阳山“瑶乱”,携带家室至阳山安家。“瑶乱”平息后,唐监又执行新的军事任务,但在率兵横渡港九海峡时死于海难。这个家族今已繁衍到第28代,族裔散布阳山各地,清新浸潭、沙河、新洲、龙颈等地亦有分支迁居,成为清远唐氏中的强宗望族。

  阳山七拱潭村马氏来自福建,开基祖马曹进原是一个军事头领,亦于明朝初年奉命带兵赴阳山平息“瑶乱”。事毕便占籍七拱潭村开创家业。今已传到第23代,除外迁者外,留居七拱的有300多人。

  连州坭潭村张、吕二姓,其始迁祖为亲表兄弟,原居福建,一起从军入伍,又一起调戍连州,驻防于九陂大坌。不久,他们都把家属从福建老家迁来,落籍于九陂。他们的后裔再迁今连州坭潭拓展家业。由明代至今,张姓已传23代,逾1200丁口;吕姓已传24代,有370余人。

  明朝在军队建制中设置卫、所等基层军事单位,数府设一卫,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大抵5600人为一卫,1200人为一千户所,120人为百户所。每百户设总旗2个,小旗10个。卫所内的士兵,入军籍世代为兵,大部屯田,小部驻防,军饷大部分来自屯田收入,“以军隶卫,以屯养军”。明王朝在今连南寨岗、阳山黎埠和七拱设立了3个所级屯军单位,承担防瑶镇瑶军事任务,以各所的屯田收入充作军饷。明中叶以后,军屯制度渐废,原所级屯军单位“化军为农,就地耕种”。上属3所的军人遂由军户转化为民户。

  一、二所现能确定为军户后裔的有班、蒋、梁、禤、谢、颜、徐、邓等姓氏族支。其始迁祖情况比较清楚的有:班姓始祖班博,南海县人,授骑都尉。明洪武后期调戍寨岗二所任头目。班氏后裔兴旺,现人口逾千,散布寨岗各村。

  蒋姓有两支:一支始祖叫蒋监,南海县人。官参将,授骑都尉,明洪武后期调戍寨岗二所;另一支始祖叫蒋祖异,官清远卫百户长,授骑都尉,明永乐年间调戍寨岗二所,现寨岗有他们的后裔600多人。

  梁姓始祖梁均达,顺德县人,官参将,授骑都尉。明洪武后期调戍寨岗,驻防于马鞍山。现连南寨岗有1200多梁姓人,多属其裔。

  谢姓始祖谢德,明南海县人,官千户,带兵驻守寨岗老鸦坑。其后裔发展为六个房支,分居连南寨岗鱼冲、老鸦村,阳山黎埠隔江、江车、柯木山等处,丁口逾千。

  禤姓始祖为禤庚珠父子。三水县人,明永乐年间调戍寨岗,驻守寨岗铁坑。禤秀迟后袭父职,任千户。他们的后裔便在连南寨岗传承发展。

  阳山七拱三所村原为纯军户村,住有明王朝从福建招募来的10旗10姓,10姓为叶、沈、张、冯、邓、黎、罗、苏、孔、陈,其中叶姓是头领。现居情况是:叶姓,55户,287人;沈姓,136户,614人;张姓,17户,95人;冯姓,45户,216人;邓姓,17户,73人;黎姓,21户,99人;罗姓,27户,138人;苏、陈二姓均只存1人。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朝廷在今连南三江圩设理瑶同知,增驻绿营一协,率马步兵丁2000名,分防瑶排出入要隘36汛。后来其中不少官兵落籍连南为民。如:三江城西钟姓,开基祖原为“始兴营”兵丁,于康熙四十三年随营移驻连南三江,遂落籍安家,至今已12代,近400丁口。三江城毛姓,祖先是浙江人。其一世祖五邻公来三江协台任军职,后便落籍连南。还有三江铜锣村的沈、廖、黄等姓,都是清代驻军的后裔。

  以上只是例举,并非全部,未在本文介绍的还有很多,如连州西岸韶陂邓氏始祖,连州丰阳吴氏始祖,都是带兵征战到清远的军事将领,他们都有逾万的后裔衍居至今。由此可知,古代军人的后裔在清远是一个巨大的数目,他们对清远市域的历史文明作出过不可低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