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载史册的接头符号——读柳州地方党史札记之二十九
总有一种思念让人泪流满面。
2021年8月26日,是新中国成立后柳州首任市委书记陈枫同志逝世35周年纪念日。在此前的一个月,年长我十岁的姐姐不辞而别撒手人寰,让我陷入失去亲人的痛苦深渊,长时间不能凝神静思,只要一坐下看书,常常是书未翻、泪先流。借阅黄惠兰老师的《纪念陈枫》一书,一个多月都没有看完,倒是把《烽火抗大》的电视连续剧从头盯到尾,想从中找到陈枫前辈的身影。
思念是为了更好的纪念,纪念是为了铿锵地前行。
我利用9月初的一个双休日,抑制自己丰富的情感,静静地坐在办公室,细细地读着《纪念陈枫》一书,重温一个永恒而读不尽的高贵灵魂。他像划天而过的光芒,至今在八桂大地,特别是在柳州的上空照亮,激起后人深切的回想。
心香一瓣、浊酒一杯,山遥水渺,隔空追思。
1 在延安入党
《烽火抗大》电视剧正在热播,其趣味性、故事性、思想性把红色文化的传播发挥到极致。
史载:1937年11月,陈枫和所有热血青年一样,奔赴延安,成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员,编在第三大队第九中队。
在此之前,陈枫在广州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引来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和威吓,被当局勒令退学,当得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招生后,他和同学们一起前往革命圣地。
1916年,陈枫出生在广东阳山县黄坌乡的一个小商贾家庭。父亲陈炽恩,靠蒸酒磨豆腐养活一家人。母亲余氏勤劳节俭,贤淑聪慧。1923年,陈枫家遭土匪洗劫,房子被烧成灰烬,母亲被绑架做人质。陈炽恩借来千元白银作赎金,从此以后,家道中落。
7岁的陈枫已开始接受文化启蒙。经历家庭破败,目睹土匪的烧抢掠夺,他愤怒不平,要寻找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被广州广雅中学录取,不久被选为学生会干部,负责编印会刊,通过会刊传播革命思想。同年12月,他以学生会的名义,组织领导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爱国民主运动。1936年5月,陈枫加入了“中国青年抗日同盟”,在班上成立了“杂志读者研究会”,组织同学进行读书报告、问题讨论、每周时事分析等活动,以求开阔政治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并出资购买进步书刊,充实研究会内容。接着,他又组织成立了“故乡留省学会”,为绥东前线发起募捐,大力支持抗日斗争。
在抗日军政大学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里,他孜孜以求学习马列主义和革命理论,钻研军事知识。1938年2月,陈枫在延安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1月,受党组织派遣,陈枫回乡建立了阳山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阳山县支部”,并任书记。
后来,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抗日战争期间的反共高潮。这时候,上级党组织考虑到陈枫已引起国民党的注意,决定把他调离阳山。而他的父亲陈炽恩因掩护并在经济上接济过中共地下党组织,其所创办的“安和堂”中药店遭到了国民党多次勒令关闭,母亲余氏被逮捕,遭敲诈了1万公斤谷子才作罢。
陈枫离开阳山后,两次进入琶江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2 转战广西
翻阅《纪念陈枫》一书的第23页,一篇文章引人注目,标题是“挑大梁于广西”。文章说,解放战争时期,陈枫受上级党组织的派遣,于1946年来到广西,先后担任中共桂柳区特派员、桂柳区工委书记、广西省城工委书记等职,带领广西广大地下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6年12月底,陈枫领导了桂林师范学院和广西大学的学生运动,进行反美、反帝、反迫害、反饥饿游行示威,抗议美军在华的暴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丑恶面目,推动了桂柳地区革命斗争的向前发展。
1947年7月,经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批准,中共桂柳区工委在桂林成立,陈枫任书记,负责领导桂、柳、邕、梧四市以及桂北、柳北、桂中等地区党的工作。
同年10月,桂柳区工委从桂林迁到柳州,工委机关设在位于今曙光东路159号的一家杂货铺。陈枫坚持党的原则,团结一切力量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了保存组织,坚持长期斗争,1947年12月,陈枫起草并经工委通过了《关于秘密工作条例的通知》,对地下党工作纪律作出了严格要求。陈枫是执行秘密工作条例的模范,他的住处只有少数人知道,文件来往、人员安置也极为秘密。至柳州解放,陈枫在柳州搬了3次家,最早住在曙光东路159号。1948年春,又搬到曙光西路223号。1948年12月,桂柳区工委撤销,成立中共广西省农村工作委员会和广西省城市工作委员会,任命陈枫担任省城工委书记后,陈枫又搬到了中山西路。
当时,每隔3个月,陈枫必须到香港分局汇报请示工作。他化装成商人或学者,携带的文件都用密写,或藏在随身携带的牙膏、暖水瓶或云片糕里。有一次,他与随行的一名党员从香港乘飞机返回柳州,文件藏在暖水瓶里。由于随行人员神色紧张,在机场差点被警察查出。陈枫吸取教训,以后往返香港时不再带文件,而是把重要的文件和指示默记背熟。
1986年12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原主席韦纯束在《广西日报》上发表《他十分热爱第二故乡——广西》的回忆文章,这是为怀念陈枫而作的。文中写道:“陈枫同志一向生活俭朴,作风艰苦深入。新中国成立前他调来广西工作,表面看像衣冠楚楚,经常来往于桂林、柳州、南宁和香港的大老板,实际上并无任何收入,过的是供给制的清苦生活。”
那时候,党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党费和党员捐献的财物,经费非常短缺。在中共桂柳区工委文献《加紧努力,迎接新形势——一月决议》里,对党员干部的生活开支和党费征收标准作了严格规定。
陈枫每月的生活仅有75公斤到100公斤的大米,相当于三四十元,刚刚能够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他为掩护机关做生意赚得的钱,全部充作党的活动经费。陈枫经常到香港汇报工作,来往要乘坐飞机。地下党员熊柳生变卖家中田产,在学校工作的党员李庚承和李铉卖学米,帮助解决了机票费用。
由于党的活动经费不足,陈枫想了个办法,从国民党的金库里“找”钱来干革命。由党组织派员,以假身份到国民党开办的农业合作社贷款。在合作社里面,拿公章批贷款的人也是地下党员。这样,钱轻而易举地从国民党银行领出来了。有一次,陈枫接到两麻袋钱。他立即用来购买洋纱,并转手卖出,赚到的钱也成了党的活动经费。
1948年至1949年,陈枫通过召开“成团会议”“一月会议”“社湾会议”“鹧鸪江会议”,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培养、训练干部,部署城市的爱国民主运动和农村武装斗争任务,发动各级组织做好保护城市和迎接大军解放的工作。
由于陈枫对形势作了正确的判断,正确地把党中央的指示精神贯彻到广西党组织之中,并带领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1949年12月11日,人民解放军占领镇南关(今友谊关),标志广西全境解放。
柳州解放时,陈枫离开柳州到华南分局汇报工作,他离开前布置地下党组织和解放军的接头符号,解放军的联络符号是“鹧鸪江陈枫”,柳州城工委的联络符号是“立鱼峰张明”。这个接头符号的来由,我没有查到相关史料,推测是与陈枫同志在鹧鸪江主持召开的重要会议有关。用一个人的名字作为重要接头符号,是有深意的。鹧鸪江陈枫这个象征胜利与光明的接头符号,永远载入柳州的历史史册,亘古不变。
3 风范长存
新中国成立后,陈枫继续在广西工作。1950年3月至1951年6月任柳州市委书记,1952年5月至1953年5月任广西省民政厅副厅长。任职期间,他亲自带领干部下到桂平县等基层单位了解旱情,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各方意见,解放实际问题,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1953年5月起,先后担任南宁市委第二书记兼市长、第一书记兼市长。在任期间,他经常下到工厂、农村蹲点,大抓工农业生产,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陈枫于1965年1月调任外交部工作,历任亚非司副司长,驻阿富汗、布隆迪、冰岛、毛里求斯大使。
在20年的出使国外生涯中,陈枫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赢得了一致好评,驻外大使馆党委给予了陈枫高度的评价。
他的妻子吴素梅写过一篇《在工委机关的日子里》的回忆文章,记录自己做机要工作七年的事迹。1948年12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任命陈枫为广西省城工委书记,负责领导桂林、柳州、南宁、梧州等4个市的城市工作。但是,上级并没有给省城工委配备委员。陈枫不向党组织叫苦喊累和讨价还价,接到命令后立即开展工作,在柳州中山西路63号(柳州日报社原址隔壁)建立省城工委秘密机关,只有共产党员吴素梅任机要秘书驻守机关。
1987年8月,我入职柳州日报社,在中山西路67号工作近30年,只知道单位隔壁那里有一块纪念碑,并不清楚陈枫夫妇革命故事。直到今天,才透过历史的烟云,重温红色故事。
如今的人很难想象陈枫一个人是怎样领导4个城市的地下工作的?他没有汽车,仅有的一架单车也是破旧的。他很少在柳州“遥控”,而是经常风尘仆仆到这些市“做生意”,说白了就是去指导工作。
1985年3月,陈枫大使应邀到柳州指导工作。在柳州饭店举行的地下党老同志座谈会上说:“当年香港分局虽然没有给我配备委员,但是我并不是孤军作战。按照毛主席关于依靠党、依靠群众,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教导,发扬我党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把4个城市的负责人当作委员使用,采取个别联系或召开省城市工作会议的方法进行集体领导。比如在桂林召开过一月会议,在柳州召开过七月社湾会议、九月鹧鸪江会议。既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又实行了集体领导,都是依靠广大党员和外围组织成员来完成的。”最后,陈枫同志语重心长地说:“现在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党的光荣传统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千万不能丢啊!”
柳州地下党员轲阳写过一篇《和陈枫同志在一起的日子里》的文章,回忆陈枫同志工作的点点滴滴,特别说到陈枫1985年回柳州的故事。陈枫生活俭朴,非常喜欢柳州的米粉,早餐吃一碗米粉就够了。当到柳侯公园游览时,看到柳州市解放纪念碑上的“为建设人民的新柳州而奋斗”题词时,却没有题词者落名,和同行的人开玩笑说,这是我的题词呀,名字去哪儿了。当得知同行其他人在“文革”后都平反了,笑着说,你们都平反了,我还没有得到平反呢。当时在场的柳州市领导不知是何指?后来,轲阳解释后才知晓题词署名一事。
他的儿子陈中宁写过《难忘的教诲》文章,回忆父亲、纪念父亲,他在文章中说,父亲的优秀品德和优良作风,永远是他学习的榜样;父亲的高尚革命精神,永远影响和激励他。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陈辉光同志题词:陈枫同志光彩照人的一生,彰显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
我的案头正好有一本李元洛先生的《宋词之旅》,读到辛弃疾的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笔下的鹧鸪声,是激发报国之志的象征,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是百折不回的意志,也是争取胜利的信心。鹧鸪啼声,忧国忧民,更是胜利的召唤。而我的文章的鹧鸪江,是一个地名,一个符号,是一种胜利标志,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时隔数年,追忆历史,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远望窗外,默想诗句:一条河流,绝对不会忘记他扬波涌浪的源头;一株花树,绝对不会忘记他开枝散叶的泥土。
这诗,随风而至,在秋阳的晴艳中纷纷扬扬,让激励与召唤的音符不停地歌唱,直到永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