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姓的姓源很清楚,源于商周时期的古邓国。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商朝国君武丁把他的叔父封于邓,建立侯爵邓国,赐姓曼。西周时,曼姓邓国一度是周朝在南方较为重要的异姓侯国。春秋时期,邓国传至邓祁侯时,被楚文王灭掉,子孙遂以国为氏,从而产生了中国的邓姓。

  邓姓得姓以后,在以后的繁衍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南阳”、“安定”、“高密”等郡望,而以南阳郡望最负盛名。发展至今,邓姓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居第3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分布广远,尤以四川、广东为多,这两省的邓姓人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的45%。

  邓姓很早就有族人南来广东,西汉时,番禺(今广州)就有一个叫邓宓的人。两晋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迅速在江南地区繁衍发展。南北朝时,邓姓人开始徙居今清远市域,尔后陆续有邓氏族支迁入,发展至今,清远邓姓已有13.7万人,在市内姓氏人口排序中居第6位,分布上以英德、连州居多。

  最早入境的是连州西岸韶陂邓氏,入迁于南朝刘宋时期,开基祖名思露。思露公原籍河南南阳,少年随为官之父卜居今湖南衡阳,及长,投军从戎,升为带兵将官。后统兵出征至桂阳(今连州),见下庐水口(今西岸韶陂)风景优美,遂举家落居于此。

  思露生有3子,长子、次子俱早逝,只有幼子邓鲁长大成人。邓鲁后为本郡太守,死后赠司徒。他娶过两房妻子,生育了9个儿子。9子长大后移居各方,繁衍昌盛,后裔散布今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在连州、邓鲁的后裔主要衍居连州城和西岸、保安、星子、大路边、龙坪等地,约两万余众。

  邓鲁的第5子文馨的后裔中,有一支定居湖南蓝山甘溪村。至明正统七年(1442),族人邓让自蓝山甘溪村迁居连山开创基业,至今已历500多年,后裔主要衍居永和、吉田、太保等地,逾2000丁口。

  连州韶陂邓氏家族代有名宦,尤以邓鲁次子邓文思一脉为盛。据其宗谱记载,3世祖文思(以邓思露为一世祖),南齐时任齐州刺史;4世祖明远,官南梁颍州刺史;8世祖文进,唐初出任韶州刺史;12世祖司直,中唐时官拜江西节度使并权知袁州;23世祖邓广,出任宋朝左副都御史;27世祖得遇,官宋代静州知州;29世祖鹤轩,官明洪武年间兵部侍郎,是为入川始祖;34世祖邓瑛,历任明代监察御史、益州兵马副使;40世祖时敏,官清王朝江南宣慰使、大理寺正卿。据四川广安市邓小平族史研究者邓德琪所编的《邓氏家族史寻源》考证,当代伟人邓小平系40世祖邓时敏的第8代传人。

  另据连州星子沈家村邓氏族史记述,在现代革命史上,担任过中共工人运动领导人的湖南宜章人邓中夏、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的湖南郴县人邓华,均为思露公后裔外迁到湖南的裔孙。

  留居连州的邓思露后裔中,五代时出了一个叫邓洵美的进士。此人有敏才,工诗赋。其时,连自称“朱万卷”的湖南才子朱昂与之交谈后,也自叹不如。邓洵美中式后,文名远播,湖南节度使马行逢慕其名招聘为馆驿巡官。但行逢以貌取人,见邓洵美矮小且驼背,便不予重用。后因同榜进士、时任翰林院学士李昉造访洵美,两人密谈竟日而招致行逢猜疑,竟差人诈称山贼,夜间潜入馆驿将邓洵美杀害。一代才子遭此厄运,殊为可惜。宋初,出任衡州太守的李昉曾亲赴邓洵美坟前凭吊,并满怀伤感地吟诗悼之:“侯门寂寞非知已,泽国栖惶似旅人。今日向君坟畔过,不胜怀抱暗酸辛。”

  在现代和当代史上,连州思露公后裔再次崭露头角。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清远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长的邓如淼;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长期隐蔽在国民党政府机关从事中共地下党联络和情报搜集传递工作的邓炎汉;以及清远建市后,担任过市委副书记、现为市人大常务副主任(正厅级)的邓光荣等,均属思露公的后裔。

  连州邓氏族群,除思露公家族这个主体族支外,还有其他若干小的族支,如连州九陂高相村邓氏、龙潭新民村邓氏、龙口新家村邓氏等,他们属客家邓氏分支,不属思露公后裔分支。曾任阳山县委书记、惠阳行署副专员、惠阳地委副书记和书记的连州龙潭人邓华轩就是客家邓姓后裔,而不属思露公的传人。

  英德有4.57万邓姓人,主要有白沙潭头邓氏和下呔围背邓氏两大支派。

  白沙潭头邓氏,先祖原居浙江金华,北宋时因官岭南保昌(今南雄市)令而迁居南雄珠玑巷。历8世,至北宋元丰年间又派衍广州增城大埔田。南宋末年,增城大埔田邓氏出了一个叫邓天锡的进士,累官至户部尚书。其时,元兵南犯,时局板荡。邓天锡致仕后复隐居南雄珠玑巷,其长子邓诗后于元代移居英德东乡,始居大陂乡,继转邓岗头,三迁柯木岗,最后在今英德白沙潭头定居下来。后裔繁衍迅速,分布广泛,遍及英东、英中、英西和佛冈中、北部地区,并有族人移居海外,合族人口3万余众。其中,人口逾2000的有英德的青塘、大镇,佛冈的石角等镇;人口逾5000的有英德望埠;发祥地白沙镇有其裔6000 丁口。

  这支家族也代出官宦,二世祖(以邓诗为一世祖)邓禹卿,官元代衢州通判;三世祖邓强累官至广西南宁府佥事;至清代,出了个进士邓士芳,录任知县多年。

  英德下砍围背邓氏属客家邓姓。其先人原居福建,至邓显一代始离闽入粤。邓显生志圣、志贤、志斋3子。后志圣移居丰顺,志贤远迁云南,志斋移居梅县松口。移居松口的志斋生育9子,散布各地,瓜瓞绵绵。英德下砍邓氏开基祖邓富系志斋第3子邓慕的后裔。邓富的父祖辈也经过多次迁徙,后在翁源龙仙定居。邓富是从翁源龙仙分枝出来的。下酞邓氏自邓富起,已传20余代,后裔主要衍居英德下钛、连江口、黎溪、大站、英城等地,英西大湾亦有其裔移居。其中,连江口有其裔2400人,黎溪有1100丁口,发祥地下砍镇有4000 余众。

  除下呔邓富房支外,由闽入粤的邓显家族在清远还广有分布。其中,属志圣公(即邓显长子)房支的有:13世孙士焕和15世孙文明迁居阳山黎埠沙坪湾角;14世孙开武、开彦、开颖、开贞、开荣、开富迁居连州九陂高相,开贵迁居连南寨岗成头冲。属志斋公(邓显第3子)房支的有:7世孙道清迁居阳山江英企山;12世孙裕庆迁居连州九陂爱民,裕德迁居阳山黎埠木山;15世孙仰惇、仰辑迁居阳山黎埠大塘高藤墩;16世孙粤武迁居阳山黄坌小水,粤斌迁居连州九陂联一;17世孙洪仁迁居阳山新墟桂花,名廷迁居连南寨岗金花;18世孙季纶、焕纶迁居阳山黎埠保平;19世孙广学、广立、广兴迁阳山黎埠沙冲,务勤、务贤、务仁迁居阳山黎埠燕塘上围龙;20世孙仁伯、琳伯迁居阳山黎埠大村。由此可见,阳山邓氏的主体族支系由客家邓姓所构成。

  佛冈汤塘、龙山两地共有7000多邓姓人,他们与英东白沙潭头邓氏同属增城大埔田始祖邓仲奇的后裔,但不同房支,前者属仲奇第3子凤平房支,后者属仲奇第4子凤高房支。凤平的后代由增城大埔田迁居从化流溪,元末明初再派衍今佛冈汤塘、龙山一带,开基祖叫邓云峰。至明末,再分枝到今清城龙塘安丰大围村,发展至今,龙塘已有近千邓姓人。

  清新邓姓人以石潭居多,近4000人口,先祖来自多个地方:大路、中所、中和、格水等村的邓姓来自阳山;联合、蒲坑等村邓姓来自佛冈;石潭圩镇邓姓来自英德;联滘村邓姓来自南雄。浸潭是清新邓姓第2大聚居地,计有3000余人。开基祖邓念义,原是南海西樵山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迁来浸潭开创基业。后裔散布浸潭的新田、黄田围、留良洞、出水塘、大洲同、白水塘、新圩、中塘、田心、邓屋、白屋等处。

  清远邓姓历史名人,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担任过江西彭泽令的明连州人邓周,当过山东单县知县的明英德人邓允燧,当过府训导、县教训的明英德人邓维成,编修过《连山县志》的清连山人邓光衡等族星。值得多写几句的是清英德人邓曰治。他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拔贡,后又朝考一等,历署浙江遂昌、永嘉县令,皆有政声。补云和知县,简政爱民,公暇与诸生讲学。在任五年,调嘉兴知县,节俭自约,以弥前任巨额库亏。断案机敏,积讼为洗。考绩本当升迁,奈因廉正失笼,乃愤然罢官致仕。其子德齐,能传其学,中顺天举人,任吴川县训导。

  除汉族外,清远瑶族也有邓姓,来源有二:其主体族支的开基祖叫邓惠许大王,相传其先祖在唐代中期从道州迁至广西,后又从广西迁到连州九陂,宋初,邓惠许大王由九陂徙居今连南南岗;另一支由汉族邓姓转化而来。连南南岗排瑶邓姓,祖籍在粤东嘉应州,本为客家邓姓。其先祖于乾隆年间迁居阳山黎埠,不久再迁居到毗邻的寨岗乡石角村。之后,他们中有一部分族人常与南岗瑶排经商,与南岗排唐、房、盘等瑶姓“挨伙记”(即结拜兄弟),后遂定居南岗,加入瑶籍。现连南全县有8000多邓姓瑶人。清远市第五届政协副主席,现任第六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邓三妹,就是连南邓姓瑶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