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本为韩姓,是韩氏音讹而形成的姓,出现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被秦国灭掉,末代君主韩王安被俘。韩国的贵族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韩姓。随后,一部分韩姓人逃至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生存。因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后来又从读音误写为“何”,于是,这些韩姓人就变成了何姓人。对此,一些何氏族谱有不同的说法。其中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秦始皇因东巡遭击于博浪沙,疑为韩国公族所为,乃下令暗访韩氏后裔尽屠之。时有叫韩珹者,原为韩国厘王支子,韩国灭亡后逃至庐江郡,以操舟为业。当秦始皇派来的密使上船诘问他的姓氏时,他戏指河水曰:“此为吾姓。”密使误以为姓“河”,乃弃他而去。其实韩珹并不知情,他当时的本意是以水寒喻韩,寒谐音韩,并非有意隐瞒。过后明白真相,大吃一惊,感叹道:“吾家免于刀祸,河字之力也!”乃以“河”的同音字的“人”旁“何”为姓。各种说法尽管互有出入,但共同点是都承认何姓是由韩姓而来。

  在两汉及魏晋时期,“庐江”、“东海”、“陈郡”是何姓的三大郡望,其中庐江何氏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人口方面都位居三郡之首,故有“天下何氏出庐江”的说法。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何氏是名列第17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17%,分布以南方省区较多,尤以四川、广东、湖南为最,这3省何姓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44%。

  何姓人很早就来到了广东,而且首先在今清远市域落籍。那是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前面说到那位逃居安徽庐江后改韩姓为何姓的珹公始祖,至第3世祖何通时,碰上吴楚七国叛汉,为避祸害,迁居湖湘桂阳(今湖南郴州)。至6世祖河绍姬,碰上汉武帝平定南粤,关隘无禁,遂偕妻芈氏南移到桂阳郡最南边的浈阳县(在今英德市、时属桂阳郡管辖)大庆坊内(在今英城镇)筑室居之,另立新支,是为何氏入粤始祖。但至南宋时,他的后裔南移去了珠江三角洲。今清远现居何氏族群,都是后来之族支,最早的入迁于宋末。现全市有10.1万何姓人,为清远第9大姓氏,分布上以英德、清新、佛冈为多。

  下文在记述现居何氏具体族支来龙去脉前,得先交代清远古代史上那位第一个被征召为官的历史人物,以照应本文的标题。

  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是征辟,朝廷招聘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入仕为辟。浈阳何氏第3代传人何丹被汉成帝征召为含洭(县治在今英德浛洸圩)令,成为清远古代史上被朝廷征用的第1人,也是古代广东第二个被征召为官的士人。何丹因任含洭令有惠政,被擢升为朝廷中散大夫。后又因言忤权贵王莽,被贬为松滋(今安徽境内)令。时松滋民众因苦役而废耕,田园荒芜,丹去苛政,劝农耕,民用日足。卒于官。邑民哀恸,求丹之衣冠葬于县域河南胜地,每岁六月初二日争往拜祭。自汉至北宋,何丹的后裔主要生活在粤北地区,南宋以后继续南迁,成为今珠三角地区何姓人的主体族众。

  市域现居何姓,以连州星子带水何氏为早。开基祖名尚庆(字启祥,号古亭,又称昂公),南宋末年司马。始居南京,因奉召赴粤为官,乃携眷南下。其时,元兵大举南侵,宋廷危在旦夕。何尚庆认定宋廷将亡,遂生辞官退隐之意。当走到连州星子时,见带水其地山水秀丽,便栖隐于此。至今已传30代,后裔2300余口。星子的另一支何氏,元初由江西吉安迁来,开基祖名代富、代贵兄弟俩。其后裔较为兴旺,现有3600余人。

  何氏在连州大路边山洲村的发祥历史很有趣味性:山洲村原无何氏,只有张、唐二姓。明正德年间,张、唐两族突发争斗,闹得沸沸扬扬。时在星子巡检司当差的何德贵在处理这宗纠纷时,帮助张姓打赢了官司,因而博得张姓族老的好感。后张姓将本族一姑娘许配于他,并出资为他们修建了新婚住房。于是,这位来自江西星子的何德贵不仅荣幸地当上了山洲村张氏家族的姑爷,还未花分文就拥有了一座漂亮的新居。从此,何德贵以山洲为家,生儿育女,开枝散叶,后裔衍居周边多个村庄,现发展到1300余人。

  古代庐江何氏主要有允公、珹公两大支系,两个始祖为同胞兄弟,允公为兄、珹公为弟。珹公支系早在汉代就有分支南迁到今湖广地带,后主要在南方发展;允公支系唐以前多在中原和北方发展,因有“南珹北允”之说。但到唐代以后,允公支派也大力向南扩展,且发展势头甚为迅猛,以致遍布赣、闽、粵、台等省份。上面所说的连州星子何氏,当属允公裔系。在允公支派中出现了一位对后世何氏起过重要作用的中兴显祖一-何大郎。此公生活于晚唐至五代时期,曾官福建宁化县尹,秩满后落籍宁化石壁,后迁福建武平定居。他生有5子1女(女儿即民间传说中的何仙姑),后裔散布闽粤赣各地,人口甚众,因尊他为客家何氏始祖。清远市域的现居何氏,甚多属其后裔。

  佛冈高岗何氏是何大郎第3子金行公的后裔。这支何氏于南宋末由福建武平县入粤,始居南雄珠玑巷,寻迁始兴,后裔再由始兴移居翁源新江。新江何氏开基祖叫何万培。其6世孙辈中有叫永崇、永杰、永琳的3兄弟由新江移居英德高台(今佛冈高岗)墩下开居置业,另有永端、永正兄弟俩迁至高台茶山上和下湾开创基业,还有海渊、海敬兄弟俩迁高台下湾、田心置居。于是,高岗便成了这支何氏新的繁衍生息基地。经过600余年的发展,高岗何氏传承20余代,族众散布佛冈各地,人丁近万,其中发祥地高岗有3700余众。这支何氏还有分支移居到外县,如今英德横石塘的700多何姓人,其先祖就是在清末由高岗墩下分枝去的;英德九龙何氏亦由高岗分枝而成,现发展到540余人。

  英德现居何氏族群中,入迁最早的是望埠古村何氏。其开基祖叫仲十二郎,据传是何大郎7世孙万二郎的后裔。这支何氏于明洪武年间由福建直迁英邑开居置业。因何氏在居地周边村落中最早建村,故称古村。现已传到第22代,在望埠镇内居住的有2500人,另有分支移居外地曲江及湖南、广西等地,形成分布甚广的家族网络。明永乐五年(1407),有一支何氏由福建上杭徙居粤北翁源。至清初,族人何龙祖又由翁源移居英德连江口小舍村,至今已传12代,其裔孙散布连江口初溪村的坑口、老屋场和黎溪的鸡坑等地,清新沙河亦有其裔迁居,整个家族逾3000丁口。

  清新太平锁塘何氏亦属客家何氏始祖何大郎的后裔分支。何大郎6世孙伯一郎由闽入粤徙居梅县松源堡。至明末,该族后裔何纯宇只身闯外,移居清远善化乡(今三坑镇)大布村,不久转今太平锁塘定居,至今已有380余年的迁居历史,后裔发展到近千人口。

  但锁塘何氏只是太平何氏族群中的小支派,比它人数更多的是由广府地区北迁来的何氏。这支何氏的开基祖叫何绍仪(属何氏中的珹公支系),明末崇祯年间因经商由顺德水藤乡迁来清城,卜居清城下廓鱼地街,至第3代始迁城郊基下围(今山塘金亭)建造永久性住宅。后裔散布今清新太平镇的大楼、南蒲,山塘镇的西尾、金尾,太和镇的塔脚和三坑镇的庆丰等村,逾6000丁口。

  清城石角镇有3200何姓人,主要族支来自南雄珠玑巷,开基祖名祖达,入迁于明代,已传20余世,回岐是其集居之地。清城横荷街打古村何氏亦从南雄迁来。这两支何氏可能属于允公裔系。

  元代以来,原发祥于粤北浈阳后南移去了珠三角地区的何丹家族,又出现了北返复归的现象。如上面说到的清新何绍仪家族就是一例。此外,还有元延祐三年(1316),何庶由南海盐步北迁到阳山水口新风村创居置业,其后裔又分枝阳山青莲;阳山杜步何氏亦来自南海盐步,入迁于清初,现已传到第13世。开基祖何承勉,原从事水路经商活动,常来往于南海于连阳州县之间,后在杜步开居兴家,其宅居何屋大院建筑在县内有名;明中后期,何世贤由中山小榄北迁今清新石坎立坑创业,后裔衍居立坑附近的13条自然村,计有3000余众。

  在清远市域古代文明史上,何氏是一个甚有影响的姓氏。何丹开清远士人征召为官之先河。其后裔何颙官荆州主簿,致仕后撰写了《浈阳水木记》,也开了广东民间修谱之先例。其唐代裔孙何昌期(今阳山七拱人)在平定安史叛乱中战功卓著,被擢升为千牛卫上将军,封宁国伯。何昌期子侄12人,均以诗书文学成名,时称“十二相公”。

  连州何姓人,宋代产生过4名进士。明代有何良田,淡泊名利,气质高雅。天启初年以恩选贡国学,授通判,不就。归里设帐讲学,门徒日众。阐释义理,以程朱为宗。连州自州学以下,莫不敬重。清末,连州有个何雄辉,早年投军,屡立战功,升为副将。同治八年(1869),率部入黔平乱,一举收复播州,以功升总兵。在贵州、云南镇守多年,多次平息云贵地区的叛乱,受到清廷嘉奖,被授予贵州提督衔,领都匀总兵。连州还有个何克夫,是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曾多次参加反清武装起义活动,广东光复后任民团局局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授陆军少将。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海外。民国4年(1915)反袁时任中华革命军广东北路讨逆总司令。广东军政府成立时任副官长。民国12年任惠阳绥靖处处长,次年转任大元帅府第一混成旅旅长,后任四会县县长等职。民国31年任国民政府监督委员,并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

  生活在清末民国初年的清城石角人何泰阶,16岁时考上贡生,宣统元年(1909)当选为广东省咨议局议员,兼清远县安良总局学务公所自治所理事。他为人正直,不徇元体检”等关爱孤寡老人的行为,蔚成风气,“一元爱心店”发展到150余家。现在这股关爱风暴已从西安刮回了何卓远家乡所在的清远市,市区有30多家餐饮单位加入了“一元关爱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