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姓的主源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与箕子、微子同在朝中供职。纣王嗜杀成性,荒淫无道,百姓苦不堪言。比干等人相继劝他改过自新,他概不听从,结果微子辞官而去,箕子也假装发疯罢官,只有比干一人留了下来。目睹这种局面,比干叹息道:“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于是他冒死强谏,接连三天三夜不离开,结果被纣王剖腹挖心处死。噩耗传到比干家中,夫人陈氏正怀孕在身,估计纣王一定会派人前来捕杀,遂连夜出逃,在牧野(今河南辉县、淇县一带)郊外树林的石洞里隐藏下来,直到平安地把孩子生下。因为生的是男孩,便为他取名坚,字长思。此后不久,纣王被周武王杀掉,商朝灭亡。周武王因坚是在树林中所生的,特别为他赐姓林。由是,中国便有了林姓。林坚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得到周武王的礼遇,为周朝大夫,子孙也袭其爵,多为大夫。

  在中国林氏族群中,还有形成于东周初期,出自姬姓的林氏;形成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林氏,但以出自比干的一支最有影响,成为中国林姓的主流,故后世林姓人多奉比干为始祖。
林姓早期主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发展。东汉末,中原林氏遭到政治迫害,遂大批南迁,主要进入江、浙一带。

  至西晋末,中原林氏再次南迁,直接进福建,后来发展成为福建的著姓盛族,并由福建很早进入台湾,现已发展成为台湾的第二大姓,与陈姓一起有“陈林半天下”之誉。在繁衍发展中,林姓形成“西河”、“南安”、“济南”等多个郡望。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林姓是名列第16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18%,分布以福建、广东、台湾居多,约占全国汉族林姓人口的60%。

  清远林姓多从福建迁来,发展至今,全市有8.32万人,在市内姓氏人口排序中居第13位,分布以英德、清城、清新三地为多。

  林姓徙居清远市域,始于宋末,最早迁来的是清城石角界牌林氏。该支林氏的祖先世居福建莆田杏花村。当宋末时局动乱之际,族人林昌运带领一帮族众辗转迁徙到粤北南雄珠玑巷暂居。后见当地局势亦很混乱,认定非久居之地,乃继续南迁,最后在清远石角界牌定居下来,至今已传36代。族裔主要分布在石角境内,衍居新村、长龙、石寮、高岗、石角、石基、珠江、东边、东影、宁岗头(以上属界牌行政村)、凤凰、九腌、新丰(以上属灵洲行政村)、田南、田北、田寮、东村(以上属石岐行政村)、舟山、白银坑(以上级属舟山行政村)等自然村,计有7200余众。

  石角界牌林氏在民国时期出了一位叫林炳炎的“金融巨子”。这位民国巨富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香港创办了恒生银号,自任董事长,广州、上海等地都有他的产业。至民国26年(1937),恒生银号已成为香港有名的银号大户,炳炎因此被当地的《粤华报》誉为“金融巨子”。他的可贵之处是爱国爱港爱家乡,热心公益福利事业。抗日战争初期,他曾向前线捐献飞机1架;每当家乡遭遇水灾时,他总是慷慨解囊赈济;清远师范、清远中学、清远方便医院、香港东华医院的兴建和扩建,都曾得到他的巨款支持;在家乡石角田寮村,他建有东兴小学1所,当地孩子读书免交学费;石角兴仁小学创办时,他捐赠白银1000元;石泉水库修筑时,他捐助白银3000元;还出资在兴仁圩、石龙头村、东村3地修建了3座钢筋水泥桥梁。林炳炎以成功的事业和突出的功德赢得了时人的拥戴,当他在民国36年病逝时,送葬那天,香港花圈被抢购一空,护棺送灵的人群达1公里长。在当今改革开放时期,石角灵洲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林建兴,因业绩显著,于201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除石角界牌林氏外,清城源潭高桥林氏也是较早入境的一个族支。该族支亦由福建入粤,经南雄珠玑巷转迁而来,已传29代,族众分居于高桥的5条自然村,计有1200丁口。

  清远林氏族群中的最大支派是英德横石水塔祖岗念六郎公家族。其祖先原居福建长汀河田达280年之久,后在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因犯官祸,合族40余房,连夜出逃四方。念六郎一家先逃居到福建上杭胜运里,两年后再徙居广东翁源南浦马山,若干年后转今英德横石水塔祖岗开创永久性的基业。念六郎在翁源生有1子,取名发兴,迁居塔祖岗后又生育4子,取名从辉、从泰、从广、从安。5房各自发展,历600余年,今已传承到第26代,族裔昌盛,分布广泛。今英德东横石水、大镇、桥头、鱼湾、白沙,英中河口、望埠、英城、连江口、石灰铺、横石塘,英西浛洸、九龙等地都有其裔移居;迁居清远市外的有曲江、新丰、翁源、花县、从化、罗定、阳春和广西梧州、玉林等地;市内佛冈高岗,清新鱼坝,清城石角兴仁圩,亦有其族属衍居。合族人口数以万计。

  这个家族代有英才。明朝时,族人林朝赞官至广西浔州府正堂,林植官江西太和知县,林日泰官福建福清知县;清朝时,念六郎的后裔中有8人出任过县令和县令以上的官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有4人为人民解放事业捐躯。时任清远市第六届人大副主任的林文钊,也是念六郎的后裔。

  在念六郎创居的横石水镇,还有一个有名的江古山林氏,这个家族的始祖是念六郎的族弟念九郎的后裔。这支林氏除聚居江古山外,英德黄陂、黎洞都有分支移居。该族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英德县委书记林名勋,后担任过中共韶关地委书记。他是中共一位才华横溢的优秀领导干部。优秀的地下交通站副站长和出色的游击队指挥员林作优烈士,也是江古山村人。另外,江古山村的围楼建筑甚有观研价值,其中的双桂楼、九牧楼、九龙楼尤为精密壮观,堪称居住与防卫相结合的双功能建筑、设施的典范,是为清远林氏族居建筑中的精华。

  连州有3950林姓人,主体族支来自福建。明成化十八年(1482),林天宝因犯官祸,由福建上杭远迁广东连州西岸上石马村避居,至今已传20代。其后裔不断分支外迁,衍居连州镇大坪村,清水老鸦山村,西岸韶陂村等地。另有3个小族支:一个于清初从湖南临武小广村迁至连州山塘源塘村,现有180人;另一支于清乾隆年间由梅县迁来,定居连州镇高堆村雅瑶岗自然村,现有250人;还有一支林氏,清末从湖南宜章迁居连州镇船塘村,现有140人。

  阳山有4700多林姓人,其中一支与英德横石水江古山林氏共祖,同为念九郎的后裔。念九郎入粤后,初居翁源周陂,后移居始兴,其后裔分居乳源、乐昌、英德江古山等地,其中定居乳源石角塘一支,至清代,族人林五迁阳山黄坌长埪另立新支;林五之弟林六的后裔迁阳山秤架江坪埪,后又分衍黄坌桂冲。另一支于清道光年间由惠州三多竹迁居阳山黎埠界滩,开基祖叫林崇炳,现已传到第9代。曾任海南武警总队政委的林育堂,就是出自该族支。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小的族支。阳山林姓主要分布在阳城、黎埠、黄坌、秤架、岭背、青莲等地。

  连山有1600多林姓人,主要聚居于连山禾洞,开基祖叫林永昌,明天顺年间(1457~1464)由广西平乐县迁来。

  清新山塘、太平、三坑3地有林姓5700人,占全县林氏人口之半。主体族支自福建莆田经广州观音山转迁而来,这支林氏在福建的上源当与清城石角界牌林氏同祖共宗,同为福建莆田林氏始祖林绥的后裔。其入粤始祖林应坤,明末清初从福建入粤时,创居广州观音山。其子林秀峰后辗转移居清远县山塘上马鞍岗开创基业,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开居历史,裔孙逾3000丁口。

  这个家族迭出人才,在当地颇有名望。

  林实初(1879~1932),清远县(今清新县)山塘人,清末秀才。两次参加乡试落榜后,便走从教之路,先后在本地和广州设馆讲学,启育后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弃教从商。民国4年(1915)被推选为清远商会主席。他热心慈善事业,民国20年县境两次遭洪水袭击,2.6万灾民的生活难以为继,他以商会主席名义,联合各界人士,发起募捐救灾活动,亲赴香港劝捐,募得白银4万多回县赈济。鉴于清远县水患频繁,威胁严重,他深入石角、山塘、洲心一带作实地考察,编写出《清远防潦刍议》一书,提出治理北江应以加固基围、挖深河床、疏通支流为主的综合方案。陈可钰将军和朱汝珍榜眼都为之作序,认为甚有远见,并向县水利部门推荐。

  林昌鹏(1907~1973),清远县(今清新县)山塘镇人。抗日战争时期,任虎门要塞第一鱼雷舰中校舰长。民国27年(1938)4月,他率领鱼雷舰巡视海防时与日军“出云”“祖苗”两舰遭遇,将敌舰祖苗号击成重伤,后在伶仃洋沉没。同年10月,日舰入侵惠州淡水一带,他随陈策将军乘“肇和”号军舰至淡水与之作战,因寡不敌众,被日海空军击沉,林奋力保护陈策脱险返回广州。之后,林昌鹏被任命为虎门要塞鱼雷舰上校队长。广州沦陷后,虎门处于紧急关头,他带领舰队英勇作战,亲自操作高射机枪击落日机两架,击伤1架,坚守数天,终因兵力有限,旗舰重伤沉没,大部分官兵阵亡殉国。他带领幸存的一个卫队脱险后转至重庆,出任长江缉私队舰总长,后升任上校教官,并出任海军军部上校参谋。日军投降后,升为海军少将参谋。因对南京政府失望,愤然辞职,寓居香港。建国后,林昌鹏回到广州,在广东省水利设计院任工程师,参与从化流溪河、河源新丰江水电站的设计。1973年病逝于广州。

  林岳峰,林实初之子。他是清远县民光火柴厂的创办人。20世纪50年代被推选为县工商业联合会主席,对推动清远县工商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曾出任过副县长,在原清远县工商界有较高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