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有两个主要来源;其一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其二出自姬姓,系周文王的后代。这两支看起来不同来历的唐氏,如果细加追溯,则都源于黄帝轩辕氏,实仅同根异枝而已。

  传说中的帝尧,为祁姓,亦曰伊祁,名放勋,初居于陶,后受封于唐(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尧是一位圣明君主,深受百姓拥戴,后来让位于舜。尧死后,舜封帝尧儿子丹朱为唐侯,在今山西翼城西建立唐国。夏代,丹朱的裔孙刘累迁于鲁县(今河南鲁县),刘累的后代仍有人留在封地唐国为侯。西周初,设在今山西翼城的唐国发生反叛,被周灭掉。周成王为实现“桐叶封弟”的诺言,便将唐国旧地转封给其弟叔虞,使原祁姓唐国变为姬姓唐国。后来又改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嗣,其地在今河南方城县。

  改封在河南方城的祁姓之唐,于鲁定公五年(前505)时被楚国灭掉,子孙以国为氏,从而产生了出自祁姓的唐姓。

  出自姬姓之唐又有两源:一是周成王弟叔虞受封为祁姓唐国旧地唐侯后,其子孙中有一部分人以封地名称为氏,改称唐姓;二是古代还有一个姬姓唐国,在今湖北随县西北唐县镇,春秋时为楚国所并,子孙以国为氏,也姓唐。
唐姓得姓后,在繁衍发展中形成“晋阳”、“晋昌”、“北海”、“鲁国”等郡望。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唐姓是名列第26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5%,分布广远,而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较多,这6省区唐姓约占全国汉族唐姓人口的60%。

  唐姓是今清远市域的第15大姓,拥有7.37万人,分布以连州、连南、阳山为多。

  唐姓入境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有桂阳(今连州市)人唐珍,其先世家颍川,后南徙岭南桂阳,至珍已历3世。珍幼闻人读书即能记诵,人称神童。及长,状貌瑰特,善事父母,天性恬淡寡欲。荆州刺史度尚甚重之。及就辟召,累官太常。东汉熹平二年(173),代杨赐为司空。其颍川同族中有个叫唐衡的常侍,与左馆等人弄权作恶,捣乱朝政,而衡常呼珍为弟,与珍套近乎。珍耻与为伍。后不久以病罢归。光和二年(179)卒。乡人立庙祀之,称唐司空庙。史传唐珍后人多显贵,但不见其后裔延居于今市境。市域现居唐氏各族支,最早者入迁于北宋。

  唐氏是连州市第3大姓,有2.8万人。其中最早的一支是西岸马带唐氏,入迁于北宋初平。其开基祖唐甫刚从湖南蓝山迁来时,创居于西岸白鹤山下,村名叫白鹤寨。白鹤山奇峰突兀,景色雄秀,相传昔时有一个姓陈的道士在山上修炼成仙后乘白鹤飞走,山因此传说而得名。宋殿中丞吴世范曾赋诗赞曰:“灵坛古迹自来夸,四望峰峦锦簇花。白鹤何年归洞府,青山竟日锁烟霞。言寻庭下烧丹灶,争羡天边泛斗槎。我欲离尘脱凡骨,愿随风驭到仙家。”也许地灵真能育人杰吧,自唐甫创居此地后,唐家的第二代传人唐元便于宋雍熙二年(985)考中进士。30年后,唐元的儿子唐静又中进士。49年后,唐元的孙子唐炎再中进士。祖孙三代蝉联进士,为清远市域科举史上所仅见,在当地被传为千秋佳话。

  唐炎中进士后,唐家3代连中进士的美谈便在朝野传开,仁宗皇帝闻说亦龙颜大悦,亲题“金马世第”赏赐唐炎,准其归里建造府第。春风得意的唐炎回到故里后,见祖居地空间狭窄,没有发展余地,便选择在与白鹤寨一河之隔的开阔地马带营造府第,即今马带村。马带的得名,源于这个家族自编的故事,说是唐炎省亲的坐骑有天晚上挣断缰绳跑掉了,第二天早晨家人正要出发寻找时,却见那马从河对岸飞驰而归,并带回了一头小驹。唐家人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吉兆,因称新宅地为马带村。很显然,唐家是欲以这个编造的故事来增添新建府第的神秘色彩。岂料事与愿违,新建的马带府第不沾文运,唐家自移居马带后,就再也没有出过进士了。不过,有失有得,新居地不旺官却旺人,此后马带唐氏虽与科举无缘,但繁衍昌盛,人脉健旺,现发展成为1000多人的大村庄,并有分支移居保安、东陂等地。也许“马带”之名意蕴着人丁兴旺吧。马带村因被宋仁帝御赐为“金马世第”,建筑考究,特色鲜明,现已入选为广东省古村落保护单位,为省级古民居“经典”建筑之一。

  除马带唐氏外,较早入境连州的还有清江唐氏、山塘唐氏和大路边唐氏,这些族支的祖籍都在今江西省。

  清江唐氏人迁于南宋绍兴初年。其开基祖唐世平于绍兴二年(1132)做官连州,后病逝于任上,择葬于今清江唐家山。唐世平身后留下3个儿子:时左、时右、时礼。3兄弟办完父丧后,议由老三筑室守孝,两位兄长回居江西吉安太和祖地。时礼在守孝期间,见唐家山风景秀丽,遂定居于此。经过30多代的繁衍发展,后裔散居清江的4个自然村,丁口逾千,并有分支迁徙去了湖南蓝山。

  大路边东客塘唐氏,开基祖叫唐子志,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由江西吉州泰和县迁来。现已传到第29世,后裔衍居大路边、星子等地,逾3000丁口,发祥地东客塘有1300余人。

  山塘唐氏祖籍在江西广兴府兴安县,后移居江西吉安,入迁山塘的时间是在元代。开基祖文清、文滴是宗亲兄弟。文清先由江西迁连州山塘黎水创居,至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文滴任广东香山知县秩满后,亦迁来山塘黎水与宗兄文清团聚。两位始祖的后裔衍居山塘的黎水、山洲、马占、顺头岭、河佳汉等26个自然村,1500多户,7000余口。

  一直在部队工作的连州籍唐文通,现任珠海警备区纪委书记。

  阳山是清远汉族唐姓的第2大聚居县域,人口逾万。其开基祖唐监原籍是四会三丫塘人,明初官至扬州都督。明洪武三年(1370),唐监奉旨带兵赴阳山镇抚“瑶乱”,事毕,率部执行新的作战任务,在横渡港九海峡时死于海难。唐监死后,他的5个儿子因在阳山置有田产而留居下来。长子朝辛移居新圩塘边村,次子朝保移居新圩岩边村,三子朝斌移居杜步石子塘,四子朝广、五子朝黎聚均移居黎埠苦竹坑。这个家族今已繁衍到第28代,族裔散布阳山各地,尤以七拱、杜步、阳城为盛,并有分支移居今清新浸潭、沙河、新州、龙颈等地,成为清远唐氏族群中的强宗巨族。

  英德有3000多唐姓人,中以横石塘为多,丁口逾千。该支唐氏于明中叶由福建迁来,开基祖叫唐念三郎。至4世祖时开枝散叶,衍生成5个房支,一支迁去阳山,一支迁往曲江,其余3支留居原地。留居横石塘的唐氏现已传承到第23世,并有分支移居望埠等地。
清新三坑雅文唐氏是南迁到新会的南雄珠巷人唐绍光的后裔。明末清初,唐绍光的后裔唐文贵之子伯仁携弟伯义、伯亮移居清城谋生,后转雅文定居。因生活困苦,伯仁的两个兄弟先后夭亡。伯仁以放鸭为生,娶妻生子,艰难地发族延脉,现已传至第16代,近700人口。清远市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副主席唐远强,即其后裔。

  清远唐姓,瑶族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中排瑶唐姓主要集中在连南,人数多达2万。排瑶唐姓祖先原居湖南道州,约于宋元之际陆续徙居连南,至今已繁衍30多代,主要分布于三排(8830人)、大麦山(2910人)、大坪(2223人)、香坪(2100人)、金坑(1913人)、涡水(1168人)等瑶寨。2002年逝世的唐辉是连南瑶族唐姓的一颗耀眼的族星,他先后担任过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副书记、县长,清远地委的副专员,韶关市副市长,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等职务。是中共十二大代表。连南金坑瑶民唐海英(女),连续当选为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连山有6000余唐姓人,多为瑶族。开基祖唐华,原居湖南蓝山,且为晚明时期的蓝山县令。清兴明亡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清兵入关控制华北、中原后,便以疾风扫落叶般的强势向江南挺进,四处捕杀南明官员。明朝遗臣四散逃匿,忙于避祸。唐华审时度势,决定躲逃于连山瑶区。

  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唐华本身是瑶人,与连山瑶民同族同源,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易被接纳与融合,而不易被外人发现破绽,且连山地近蓝山,易于转移。唐华潜居连山瑶区后,从他开始,数辈人几经转迁,不断地繁衍发展,历10余代,裔约散布今连山上草、永和、三水、太和、永丰、福堂等乡镇,演绎成连山的大姓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连山瑶族唐氏文化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据1997年出版发行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1949~1989)里,全县共有203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其中唐姓人占7名。尤为难得的是,从这支唐姓瑶族中飞出了一只金凤凰--被不少评论家誉为“岭南乡土民族诗人的杰出代表”唐德亮。他是一位集诗歌、小说、散文、杂文、儿童文学等多种文学体裁创作于一身的多产的作家,在国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过1600多篇文学作品,其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奖励,其中诗作《苍野》获2006年广东省鲁迅文学奖。他有150篇作品被收进全国性和全省性选本。80多家报刊对他的作品发表了100多篇专题评论文章,后由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研究中心编成《唐德亮研究专集》。

  在清远人文史上,唐姓不仅以祖孙三代蝉联进士传为美谈,而且其进士数量也相当可观,前后共有11位士子中进士。以居第15位的人口创造了进士数量居第4位的科举成绩,清远唐姓人大可引以为荣。其进士中的佼佼者,自然应推“马带三杰”:唐元中进士后,历任渝、峡、韶、光4州长吏,终尚书员外郎;唐静中进士后,历任澧州狱橼、韶州判官、大理寺评事,执法如山,为时人张士迪、晏殊、范仲淹、庞籍所推重;唐炎中进士后,累官至太子赞善大夫。尤为可喜的是马带唐氏三杰驰骋北宋政坛前后历数十年,既政绩斐然,又能廉洁自律,颇得时人推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