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的来源很复杂。其中一支相传是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的裔孙毕万受封于魏,毕万有孙子食采冯城,其后裔遂以采邑的名称为姓。另一支出自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冯简子。他曾因功被封于冯邑,子孙以冯为姓。此后,冯邑被晋国吞并,将此地封给魏长卿。后来,魏长卿的子孙也因封邑的缘故,改姓冯。

  除此之外,冯姓还有一些先祖世系来源不明的支派。如以郡望划分,出自上党郡望的冯姓人,自战国时韩国上党太守冯亭以上便不可考,尽管他的裔孙冯毋择、冯去疾、冯劫等都是秦国的将相,冯奉世在汉代还被封为关内侯。因此,《姓氏考略》在综合各冯姓源流情况时说:“冯氏出颍川者,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宣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燕王冯宏之后:出弘农者,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唐监察御史冯师右之后。”上面所说的,只是冯氏各个郡望的开基祖,不是得姓之始祖,与其他各姓氏能把远祖世系一直追到先秦或更早年代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众多的来源中,出自毕公高之后和冯简子之后这两种说法,在后世冯姓人中较为流行。发展到今天,冯姓在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成为名列第27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4%,分布很广,而以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云南6省较多,这6省冯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冯姓人口的 56%。

  冯姓是今清远市域的第17大姓,拥有6.66万族众,分布上以清新、阳山为多,占全市冯姓人口53%以上。

  早在南朝刘宋王朝时,曾建都今河北昌黎,自称燕王的冯跋家族为北魏所败,北燕亡,冯跋家族传人冯业亡命高丽(今朝鲜),后浮海来到今广东新会,投奔南朝刘宋朝廷,被封为怀北侯、新会太守,后封罗州刺史。因而,冯业遂成岭南冯氏肇基始祖。其子冯宣、孙冯融继任罗州刺史,曾孙冯宝任高凉太守,取岭南少数民族首领冼夫人为妻。冯宝死后,冼夫人助陈统一岭南。陈亡,岭南大乱,冼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被岭南各郡共奉为圣母。后又平定王仲宣叛乱,使岭南统归于隋,隋文帝拜其孙冯盎为高州(即过去的高凉郡地)刺史,封她为谯国夫人。故冯业家族,历南朝、隋至唐初百余年,长盛不衰,显赫于岭南。两广冯氏多为其裔,清远亦然。

  冯氏入居今清远市域,始于宋代。北宋时期,英州(今英德市)有个叫冯寅的才子,建中大观三年(1109)进士,官至殿中丞。冯寅俊伟卓异,少负奇气。其学以圣贤为范,不为时习所移。《粤诗搜逸》存其诗2首,邑志存其诗1首,另存摩崖石刻1则。其子冯安上,建中政和三年(1113)进士,历官桂阳令、吉州别驾、权知梧州军事,后以朝请郎知郴州军事。所至皆有政声。还有一个叫冯晦的人,系冯寅族子。少笃学,以寅为师,工于诗赋。及长,设帐授徒。著有《南山杂咏》,今佚。府志存其诗2首,《粤诗搜逸》存其诗1首。冯家两代3才子,名震北宋英州城。遗憾的是,这个族星闪耀的古家族,后裔的发展变化,已无法查寻。其上源世系是否可一直上溯到岭南始祖冯业,也是个谜团。

  市域现居冯氏各族支,人气最旺的首推阳山太平三和洞冯玄育家族。冯玄育是明初人,原居南京。说到他的先世,又要回溯岭南的冯业家族。冯业后裔显赫岭南数百年后,在唐代遭诬陷被抄家削职后沉寂下来。至北宋皇祐元年(1049),其裔孙冯京以连中“三元”官至枢密副使、参政知事,后知枢密院,年老,拜太子少师致仕。享年74岁,死时哲宗皇帝亲临府上祭奠,赠司徒,谥文简,荣极一时。据传,当年冯京进京赴考时,国戚张尧佐心存妒忌,为不让冯京中进士,密令心腹要监考官不准冯姓举子报名应考。冯京见状灵机一动,将姓名改作“马凉”得以入试,唱名后竟高中状元,因而有“误把冯京当马凉”的俗语流传。冯京的后裔在南宋时流寓南京。冯玄育是冯京的8世孙。族谱称其“因服官东粤,遂由南京珠玑巷徙居广东阳山沙陂洞石岗”。后移基沙陂三和洞。明洪武年间,阳山太平牛鼻岩铁冶所是中央王朝直接经营的全国13所铁冶所之一。冯玄育当是中央王朝派驻阳山铁冶所的管理官员。他于明洪武初年开基于阳山,至今已600余年。

  冯玄育生育5子,后裔发展迅速,遍布阳山各地,今阳山1.78万冯姓人,多为其裔。这个家族还不断向县外扩展,其中,今清新滨江地区为其主要发展空间,浸潭、桃源、石潭、南冲、鱼坝、沙河等地遍布其裔,仅浸潭、沙河、桃源3地就有其裔1.2万人。还有英德黄花、大湾,清城凤城、连南寨岗、连州龙坪等地,均有分支移居。清远市外,省内三水、广宁、韶关:省外,湖南道州、广西贺县、藤县乃至海外,都有其裔迁居。这表明,冯玄育家族经过24代的繁衍发展,已演绎成为一个跨市过省的大家族网络,人口数以万计。

  这个家族以“三元及第”之先祖冯京为骄傲,命其村庄为“三元第”,在《家训》、《家诫》中专门制定有崇文重教的条款,因而历代都有子弟考取功名。据其族谱统计,冯玄育后裔中,明代出了2名贡生、2名国学生,清代有贡生4名,国学生20名。在当今阳山,冯氏族人在县医卫战线颇有名气,涌现出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冯章强、县人民医院普通内科副主任医师冯坚、冯阳春,县人民医院超声诊断副主任医师冯涛等精英人才。

  连州有5700冯姓人,东陂冯氏是最大支派。其先祖原居南京,是否为冯京后裔,待考。南宋末年,这支冯氏因避元兵杀戮而南逃福建,至明代派衍广东。开基祖念六郎几经辗转于明中叶来到连州保安梅田村,不久又由梅田转东陂岩水开创基业。至今已传20代,后裔散布东陂、丰阳、保安等地,2000余众。

  这支冯氏发展到第17代,出了一个叫冯达飞的新四军高级将领。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1924年秋参加中共组织的老党员。曾由广东革命政府保送到苏联空军飞行学校深造,又选派赴德国炮科研究院学习。1927年归国参加了广州起义。1929年奉命赴广西参加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先后担任过红军独立三师师长、红八军代军长兼红军大学第四期分校校长等职务。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到延安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先后担任教员班班长、第二大队和第四大队大队长。1938年秋,调任新四军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教育长,后任新编二支队副司令员。“皖南事变”中因负伤被国民党俘获。1942年6月,壮烈牺牲于上饶集中营,年仅41岁。冯达飞将军不仅是连州冯氏的骄傲,也是清远全市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他的旧居现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是宋代冯姓人神采飞扬之地的英德,现有冯姓8700人,但不是宋代那批冯姓人的后裔,而属后来族支。其中英西地区的一部分冯姓人属阳山太平冯玄育的裔系。英中大站、连江口等地的冯氏,其先祖冯乐宣,北宋人,原居福建汀州(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有一支冯氏避乱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冯乐宣可能是该支冯氏的后裔),后来到韶州做官,不久又升为江西南昌府正堂。他的后代散布赣闽地区。其13世孙法进,移居韶州翁源。法进孙念四郎迁居长宁(今新丰)回龙堂村,娶宋氏、郑氏为妻。宋氏生伯一、伯二两子,郑氏生一子伯三。念四郎死后,宋氏的两个儿子迁居英德,上述大站、连江口等地的冯姓人就是他们的后裔。郑氏携子回娘家,儿子随舅姓,改姓郑,后郑伯三的儿子又迁回粤北发展,形成今佛冈迳头大陂圩郑氏家族。

  清城区有8700冯姓人,分布以石角、龙塘居多。石角冯姓来自南海石涌村,入迁于明代。开基祖名隈一,开居于石角塘头村。这支冯氏今已繁衍20余代,后裔除聚居塘头村外,还分迁该镇南村和龙塘井岭等地,逾3000丁口。龙塘冯氏除小部分来自石角限一的后裔外,主体族支来自花县狮岭,入迁于清末。上述两支冯氏均为岭南冯氏始祖冯业的后裔。

  佛冈有近7000冯姓人,汤塘是其集中居地,多达5000余众。这支冯氏是岭南冯氏开基始祖冯业6世孙冯盎长子于端的后裔(宋代状元冯京是冯盎次子于瑞的裔孙)。于端的12世孙(即冯业的18世孙)冯玄雄因官居粤北南雄府,生锦、铨、镜、锜、翼5子,时已到南宋末年。冯锦兄弟为避元兵残杀,南迁南海、新会等地。其中冯铨(冯玄雄次子)徙居新会下洞乡继塘下村,生8子。其第8子天衢移居从化石凹村。天衢的5世孙荣衍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由从化迁居清远潖江,卜居今佛冈汤塘,是为佛冈冯氏开基始祖。荣衍生南一、南隐、南庄、南逸、南乐、南沼6子,后裔繁衍昌盛,裔孙散布该镇汤塘、大埔、升平、暖坑、竹山、脉塘、新塘、联和、石门、高岭等行政村。

  汤塘冯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有出色的表现。抗战爆发后,汤塘的热血青年冯仕智担任汤塘民兵抗日自卫团第一中队长,1939年12月奉命在佛冈黄花河圆山布阵截击日军,不幸中弹,仍英勇指挥作战,奋力向前,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在抗日烽火中成长起来的连江支队司令员冯光,更是汤塘冯氏的光荣和骄傲。冯光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提升为广州区游击队第二支队队长。在多次打击敌伪战斗中英勇顽强,屡立战功。1948年8月,冯光被粤桂边区工委任命为新组建的连江支队司令员。他随即带领新组建的连江支队由阳山挺进连县,组织发动了东陂、星子几个地方的武装起义,使革命烈火燃遍连江两岸。同年11月返回阳山开展武装斗争。1949年1月20日,阳山县长李瑾彪带领3个主力连和驻连县保安团17团第3营以及当地反动武装400多人,对上下坪、三屈岭等游击队进行突袭。冯光率部于22日凌晨在罗汉塘与敌展开激战,毙伤敌军30多人。就在这次战役中,他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9岁。

  新中国成立后,活跃在各条战线的汤塘冯氏族人,都有不俗的表现。如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冯灼锋,曾担任过连县县委书记和韶关市委书记、省农委主任。从事教育工作的冯克芝,是汤塘镇汤塘村人,担任过广东民族学院党委书记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