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姓主源,相传出自姜姓申伯,为炎帝的后裔。史称申伯是周宣王的舅父,曾因率兵平定猃狁之乱而受封于谢邑(今河南南阳、唐河一带),他的子孙便在当地发展。春秋时期,其地被楚国吞并,申伯的子孙为纪念封邑,便改姓为谢。出自申伯之后的这一支派,后来成为中国谢姓族群中的主流。

  此外,还有两支来源:一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宋人范仲淹撰谢涛碑云:“黄帝后十姓,谢居其一。”另一支由鲜卑族直勒氏改姓而成。《旧唐书·文苑列传》载,谢偃,卫县人,本姓直勒氏,其祖孝政在北齐做官,改姓谢氏。

  谢氏发祥于河南。至西晋,申伯之35世孙谢缵,任中郎将,居阳夏(今河南太康)。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谢缵之子谢衡,从河南太康迁居浙江会稽(今绍兴),始居东山,为东山会稽派谢氏始祖,其后“会稽”成为谢氏著名堂号。谢衡之孙谢安,年少便有重名,征辟皆不就,隐居东山,故谢氏后裔又有以“东山”为名称的堂号。东晋孝武太元八年(383),前秦军南下,时任宰相的谢安使其弟谢石、侄谢玄等率军以御前秦,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谢安从此声名显赫,晋武帝曾赐“宝树生辉”匾,以光其门第。唐王勃《滕王阁诗并序》有“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句,意谓谢家子弟多才俊。故谢氏后裔亦有以“宝树”为堂号的。

  谢氏南迁至闽、赣,始于唐末,进入广东,约在宋末,其后又播迁到台湾和港澳地区,并在宋代已播迁到海外。发展至今,谢氏已成为名列第24位的中国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2%,分布广远,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4省为多,约占全国谢姓人口的45%。

  谢氏是清远市的第18位大姓,拥有族众5.87万人,分布以英德最多,清新次之。

  南宋末年,中国谢氏出了一位著名的抗元志士谢枋得。他是东晋淝水之战最高统帅谢安的后裔。南宋德祐元年(1275),谢枋得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招募义军抗击元军,不幸城陷兵散,遂流亡于建宁(今福建建宁县),以占卜、教书为生。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程钜夫荐宋臣,以他为首,他坚辞不就。至元二十五年,留梦炎亦荐,他仍不就。后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强迫其北行,谢枋得走到京师,绝食而死,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明朝曾追谥他为“文节”,并立专祠祭祀,使他成为忠烈报国的典型。

  元朝时,谢枋得的后裔有一支迁居福建上杭禾坪里。明正统五年(1440),这个族支中的谢景圣、谢景贤兄弟由福建上杭迁来广东,兄景圣徙居英东大镇,弟景贤择居英中三隅(今横石塘)。景圣的后裔中,散居大镇、黄陂两地的有4800人,另有分支移居佛冈烟岭、高岗、水头和英东白沙等地,至今发展到2000多丁口。景贤在今横石塘龙建村开居立业,生育了7个儿子,形成7个房支,后裔散布横石塘、英城镇、连江口、黎溪和今清新高田、升平、江口等地,丁口逾万。在清远谢氏族群中,谢枋得的后裔最为兴旺,约2.6万人,占全市谢氏总人口的45%。

  除谢枋得后裔外,其他谢氏族支,人数不多,数百人到1000余人不等,最多的也只有3000余人。

  清新石潭谢氏是一支颇有来历的族支。据其族谱载,先祖谢世忠是五代后周的一位将军,因反对赵匡胤废周立宋而避居于岭南南雄珠玑巷。南宋末年,其后裔为避元兵杀戮而迁居广西。历数代后,谢盛宗自广西迁居阳山通儒坊,至谢敬伯再迁阳山太平罗滂脚创居。明末清初,敬伯长子文二、次子文三又由罗滂脚移居太平三和洞。之后,文二的后裔留居三和洞,文三的几个儿子也留居三和洞,只有其七子居七和八子居八外迁到清新石潭另创家业。此后,留居在阳山的一支后裔不旺,移居到清新石潭的一支繁衍昌盛,历300多年,发展到2000余人,主要聚居于石潭中所的几个自然村。

  阳山谢氏有3300人,除上述由广西转迁而来的谢敬伯家族外,还有谢亚八、谢德泰、谢敬堂、谢绪、谢阳等几个家族。其中,谢亚八于宋末由福建迁居阳山新圩鸦山湖,已传30余世;谢德泰原为明军小头目,于明代调戍今连南寨岗,举家亦由南海迁居寨岗。他生有6子,其中有4个儿子移居今阳山黎埠镇内;谢敬堂家族来自江西长宁(今寻乌县),入迁于清嘉庆五年(1800),后裔居住于黎埠镇;谢绪家族居阳山杜步石溪,清代由江西迁来;谢伯家族居阳山大崀沙田,清光绪七年(1881)由广宁县迁来。

  源潭为清城区谢氏人口最多之镇,现有2600余人。其开基祖道政为明中叶人,原居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据说他深谙堪舆之术,尝游岭南,一日来到清远县源潭境,见莲溪山清水秀,遂指而赞曰:“兹土堪为吾子孙安居之地矣!”因偕妻何氏迁居于此。道政生2子,2子给他生了6个孙子,繁衍至今,已传19代,后裔主要衍居源潭的大莲、联塘两地。该支谢氏自称是东晋淝水之战总指挥谢安的后裔,以“宝树”为堂号。

  龙山是佛冈谢姓人口最多之镇,现有2400余人。据龙山浮梁村《谢氏族谱》载,龙山谢氏也是谢安的后裔分支。其先祖于南宋初年由江西庐陵入粤,择居南雄珠玑巷。宋末世乱,为避元兵杀戮,谢六郎负父芳圃公骨骸南迁,避居广州番禺武都大田乡(今广州白云区江南镇大田村)。明中叶,谢六郎11世孙友俊由番禺迁今佛冈龙山浮梁开创基业。这个家族至今已传20余世,后裔衍居今龙山浮梁、官路唇、门楼富、清水迳、从化围和县城石角岭背村等地,共约3000众。

  连州有2700谢姓人,主要有3个支派:一支来自粤东兴宁,入迁于明景泰四年(1453),开基祖名逢春,定居于连州城郊谢屋围,已传22代;另一支是东陂谢氏,来自东莞南社,开基祖名子达,入迁于清顺治三年(1646)。谢子达生育8子,形成8个房支,今已传到第12代,成为东陂街的望族之一;还有一支谢氏亦来自东莞南社,开基祖名子通,于清初徙居丰阳小水坪,这支谢氏也传到第12代,族裔主要居丰阳镇内。

  连山有1700多谢姓人,先祖于清乾隆年间由梅州迁来,衍居小三江、加田等地。他们本是汉族,因长期居于壮族中,现均为壮族。

  连南有2300多谢姓人,其中寨岗有1500人,占65%以上。寨岗谢氏有山心、安田、金鸡、石径、秤架、石角等几个小分支,先祖分别来自南海、龙川、连山永丰、阳山杜步等地。其中以南海来的居山心村的谢德泰家族人数最多,在寨岗境内的有700余人。

  明清时期,清远谢氏因一批族星涌现而带来姓氏的辉煌。明末英德横石塘人谢天禄,崇祯二年(1629)恩贡。初授云南顺宁府通判,即署云州,不久升蒙化同知、大理知府。清顺治二年(1645)丁母忧回家,顺治五年复起用,任广西按察副使。顺治十二年致仕隐居,康熙十九年(1680)卒,享年89岁。

  清初英德横石塘人谢铢,顺治十一年(1654)拔贡。康熙十三年(1674)任大冶县令。值黄金龙举事,谢铢与守道各领兵一同进剿,生擒首领,平定暴乱。历官十载,甚有政声。

  清连州人谢文煊,秉性好善,持家勤俭。曾捐50金筑临江桥,又献良田10余亩为西溪书院校产。每遇乡邻急难,施无吝色。州人称之。

  清清远县人谢超文,勤习经史,孜孜不倦,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后7次上京应试,均不中式。惟参加乾隆三十一年会试,得到考官毕沅赏识。归主凤城书院,讲席多年,从学甚众。

  晚清英德大镇人谢兰省(字渠阁),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二十五年进士,授直隶省良乡、密云(今属北京)知县。良乡旧有为民所苦的草料夫役,谢到任后立即废除,百姓因称他为贤吏。不久,授赞皇(今河北赞皇县)知县。赞皇有一种叫“献豺”的积弊,官吏借打猎为名,强行射杀民间猪羊。谢到任后,立下石碑,严厉禁止。有个土豪犯杀人罪,数年未法办,愿出钱抵罪,谢拒绝之,依法治其罪。某妇人谋杀亲夫,穿着孝服上诉,企图嫁祸于人以脱身。谢见其内着红妆,乃严加审讯,终得真情,遂将其绳之以法。当地百姓赞谢兰省为“神君”,在他卸任时,为他立“去思德政”之碑。上司了解情况后,调他到繁华的丰润县任职,未就任已去世,年仅45岁。谢兰省是一位难得的清官,历官十载,死后家中几无余钱,其妻只得典卖衣物办丧事。幸赖生前好友曾自新赠金相助,其妻才得以护柩归葬乡土。谢兰省用自己的洁行履行了他任密云知县时的心志:“摄篆檀州近帝阁,地邻边塞作篱藩。用财以节何嫌淡,治事惟勤不厌烦。常愧称名为父母,须防折福在儿孙。莫缘作吏遗民怨,好把良心隐隐存。”

  在近现代史上,清远谢氏族人也有不俗的表现。据统计,仅英德县,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解放初期的剿匪斗争中,就有谢献洪、谢献田、谢绍应、谢梯春、谢育基、谢汝铭、谢培成、谢玉怡、谢恩苟等9位族人为革命光荣捐躯。

  清远建市后,清新籍谢土新曾任阳山县委书记、清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