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是出于虢氏声转而得的姓。西周时期有东虢,东周初年有北虢、西虢,均为周天子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先是东虢为郑所灭,随后,西虢为秦所灭,北虢为晋所灭,虢王后裔为纪念亡国之痛,便以虢为氏。在古代,“虢”、“郭”字异音同,并通用,久之,虢氏因声转而演绎成郭氏。


  郭姓得姓以后,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太原”、“华阴”、“中山”、“昌乐”、“冯翊”、“汾阳”等10多个郡望和堂号。其中,唐代将领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战”有功,被封为汾阳王,使汾阳郭氏成为著名望族,“汾阳”遂成为郭姓中最著名的堂号,为众多后世郭氏所尊奉。清远郭氏亦多奉“汾阳”为堂号。


  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郭氏是名列第18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15%,分布很广,尤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5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郭姓人口的 46%。


  在清远姓氏人口排序中,郭姓是名列第33位的人口大姓,拥有族众3.17万,分布以英德、清城、清新为多。


  郭氏徙入清远的年代,最早可远溯到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侵,攻占汴京,掳走徽、钦二帝,中原社会一片恐慌,北宋皇室和大批中原人士仓皇南逃。时有一支郭氏家族随逃难人群至赣南后仍继续南下,逾梅岭寄居广东南雄珠玑巷。数代后,又往更南方向迁徙,最后落居今清新太平大埔岗。这支家族自称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裔,以“汾阳”为堂号,但因明中叶清远太平屡遭兵匪灾祸,先前的谱牒不幸散失,故定居太平的前7代世系已不可考。明嘉靖重修族谱时,族人以能追溯到的第8代祖郭安为始祖。从那以来,这个家族已传承25世。族裔主要散布原清远县地的太平、山塘、凤城、龙塘、石角、高田等地,丁口逾万。其中,人口逾千的有山塘、龙塘、高田、凤城等镇街。清城源潭莲塘村的郭氏属于另一支派,清初从南海狮北迁来,已传14代,发展到1200多人。


  英德桥头潭坑郭氏是郭子仪第6子郭暖的后裔。郭暖下传12世至郭福安,官承事郎。宋真宗末年,奉旨赴福建上杭监管当地金、铜矿业开发,因择居于当地,后人称其居地为“郭坊村”。郭福安的后裔从第8代起,陆续有人移居广东。其16世孙文一郎(正名进生),原居兴宁,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携眷来到粤北翁源腊岭下投靠亲友,其子旻贵后移居英东潭坑创业,成为桥头潭坑郭氏实际上的开基祖。


  据潭坑郭氏旧谱记载,郭旻贵49岁时买得潭坑的一片田塘耕种,52岁时修建雄狮岭住宅,后陆续买得大片田塘,61岁时再建象湖西住宅,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住耕环境。他生育5子13孙,后裔演绎成5大房支,嗣孙们散布今英德的居住点有:黄陂火砖围、大镇大船顶、乐水、桥头大围村、龙头围、巷尾、大黄坑、细黄坑、狮子山、青塘沙子墩、白沙石园、英城旱田角、望埠蒋家训、黎溪福田等。移居县外的有:佛冈店前以及从化、广州、台、港、澳等地,并有族人移居东南亚各国,发展成为跨市域的大家族网络,逾7000人口。


  除桥头潭坑郭氏外,英德境内,人口逾千的郭氏族支还有西牛、石牯塘两支郭氏。其中西牛郭氏先祖原居福建上杭东门村,因遭官祸,改郭姓为杨姓。杨太一郎卖掉上杭东门村郭氏祖业,与文盛、文海2子避居广东龙川广信都东坑村。明正统十年(1445),其孙明朗移居英德西牛赤米洞丹竹迳开创基业,后文盛、文海亦迁来西牛赤米洞定居。在英德西牛落居后,这支杨氏改回郭姓,现居住在西牛的裔孙有2000多人,并有分支移居别处。这个家族尊杨福禄即郭太一郎为发族始祖。以“汾阳”为堂号。石牯塘郭氏有1500余人,先祖于元末明初由江西泰和县迁来。族人不清楚上源世系,只知道来英德石牯塘的开基祖叫郭仕英,至今已传28代,石牯塘永乐村是他们的集中居地。该支郭氏亦以“汾阳”为堂号。


  连山有近千郭姓人,始迁祖叫郭贵,明天顺年间(1457~1464)由湖南迁来,裔孙主要散布于太保、永丰两地。连州也有近千郭姓人,主要分布于西江、九陂、丰阳、连州镇等地,先祖分别来自湖南和粤北南雄。阳山有近3000郭姓人,主要分布于阳城、青莲、江英、黎埠、黄坌等地,部分族众来自连州西江,主体族支来自英德石牯塘,属石牯塘郭氏始姓郭仕英的后裔,始在青莲高峰村开居置业,后开枝散叶,分居阳城、青莲、江英等地。


  在清远历史人物序列中,郭姓族人至明代才现身其中。明初有连州人郭节,洪武年间官至中书舍人。建文帝即位,对节甚为器重。此君原本仕途锦绣,春风得意,不料一场由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改变了建文帝和他的命运,其在燕军攻陷东城时护卫建文帝出亡民间,从此下落不明。终明一代,今清远市虽然只有郭节在宦海中掀起过一点小浪花,但毕竟让清远郭氏在高层政坛上初露了头角。


  入清,清远郭氏族星迭出,竞显风流,终于演绎了一代辉煌。读者可以下列人物简介中窥睹到这个姓氏的飞扬的神采。


  郭仪长,字豫堂,清清远县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诏授江西道按察使,兼掌江西道、浙江道监察御史。历任京官20余年,屡上封事,悉中时弊,发奸摘伏,料事如神。后返籍为绅,乐善好施。卒年79岁。著有《郭御史奏疏》和诗作多首。其第3子见献,初任龙川教谕,以军功擢山西襄垣知县。善诗歌,曾有《明府诗集》、《从军图题咏集》行世,今佚。


  郭志融,字藕舡,清清远县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二十五年进士。历官大足县令、成都知县,叙州同知、安庆知府。咸丰三年(1853)因母丧守孝。服阙,调补扬州府,未赴任,时广东洋务兴起,志融受命参赞广东军务,亲驻虎门,督兵防守。两广总督黄宗汉又奏为随员,办理洋务,多有功绩。后任泰安兵备道,加按察使衔。卒于官,年仅49岁。善诗歌,编者有《瓿余诗草》、《栈云草》、《听波草》、《噫尘草》、《藕舡诗草》、《郭观察诗集》等多部专集,今俱存。其子香祖,官户部主事;蕙祖,官松溪知县。父子3人,均有声于政界。


  郭仲熙,清清远县人。道光元年(1821)中举,授合浦训导兼署钦州学正。母丧,归邑主书院讲席。咸丰年间参与镇压太平军,叙功加三级封赠三代。同治四年(1865)正月,开局修邑志,受聘任主笔。八月授德庆学正,莅任数月,以病归,寻卒。著有《教谕纂要》、《竹趣馆诗集》、《焚余诗草》、《思训录》、《周易纂要》等,邑志存其诗多则。


  郭见鉴,清清远县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历主凤城书院讲席。咸丰五年(1855),县城为匪徒所占,见鉴以乡绅身份招募民众克复县城,功授潮阳县教谕。著有《四书讲义》等书。


  郭志衍,字兼山,清末清远县人。咸丰、同治年间,历官福建长汀、上杭、建宁、泰宁等地知县,后以政绩卓异升任平潭、海防同知。能诗文,邑志存诗数首。著有《乘风破浪图咏》。


  除清远县外,清末连山有个郭连泽驰誉乡闾。此公早年立有六品军功,晚年倡捐整修连州至连山、贺县间的通道,并亲身督治,历两度寒暑始竣。邑民咸为感戴。


  清代英德东乡郭氏也哺育了一批名贤,计有:出任广西藤县知县的郭严,授武信郎的郭志荣,授六品奉政大夫的郭自宽、郭敷荣和考中举人的郭明轩、郭槐荣等。


  甚为可喜的是,清代清远郭氏兴旺的人才现象仍在继续,民国以来,突出的代表人物有民国时期任国会众议院议员的英德人郭宝慈,当今英籍清远诗人、画家,被誉为“中国文化大使”的郭南斯女士以及创办英城书院的英德民营企业家郭成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