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姓,常令人联想到“叶公好龙”的典故。这个典故,寓意深刻,流传深广。但它毕竟只是一则传说,纯属虚构。其实,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位勤政爱民、靖难救危的颇有作为的人物。中国的叶姓,就源于这位叶公。


  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是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的儿子。沈尹戌在与吴国打仗时战死,楚昭王封沈诸梁为叶邑尹,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南)。所以沈诸梁被称为“叶公”。叶公关心民众疾苦,曾带领邑民开山凿渠,发展农业生产。公元前481年,楚国王族白公胜发动政变,劫楚惠王欲弑之。叶公闻讯,立刻领兵进入楚都,与惠王的人马一起打败白公胜,救出楚惠王,安定了楚国的局势。之后,他又回到封地,与世无争地养老。他的子孙以封邑的名称为氏,从而产生了中国的叶姓。


  历史上的叶姓还有一支出自南方的少数民族。三国时,吴国孙坚手下有个叫叶雄的都尉,就是这支叶姓人的后裔。尔后由于战乱,东晋至南朝,中原居民大批南迁,原居中原的叶氏族人也大量流徙到江南各地,两支不同血缘的叶姓人相互融合在一起,故唐宋以后的叶姓中国人,就再也分不出谁出身汉族,谁出身蛮族了。


  叶姓因诞育于今河南叶县,故早期都在河南中南部地区繁衍发展。汉代南阳人叶尤,官至太尉,他是叶氏的47世祖,使南阳叶氏成为当地望族。故后世叶姓人多以“南阳”为郡望。发祥于河南叶县的叶氏,至57世时分为3支,分迁福建建安、河南新安、浙江缙云3地。从此以后,中国南方成为叶姓人的拓展空间。发展至今,在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叶姓已成为名列第49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分布很广,但以广东、浙江居多,这两省叶姓约占全国汉族叶姓人口的43%。


  叶氏 85世祖叶大经,原居汴梁,南宋理宗朝宝庆二年(1226)进士,咸淳年间任福建制置使。德祐二年(1277),因元兵大举入闽,南宋朝廷已名存实亡,乃以病辞官,流寓广东梅州曾井,成为开基始祖。他的子孙散布粤东、闽西、广西及广东其他地方,分布广泛,人口数以万计。今清远市域叶氏,亦多属其裔。自明代以来,叶姓人陆续徙居市境,发展至今,全市有3.11万叶姓人,成为清远第34位大姓,分布以清城、清新、英德、阳山4地为多。


  据了解,最早迁入清远市域的叶姓族支是阳山七拱三所叶元青家族。叶元青是福建上杭人(是否为叶大经后裔,待考),明洪武三年(1370),他奉命从家乡组建一支十旗十姓(叶、沈、陈、邓、张、冯、黎、罗、苏、孔)的武装队伍,跟随杨州都督唐监进驻阳山剿抚“瑶乱”。事毕,他们奉命在阳山新圩军屯,编为“三所”,边防瑶,边垦耕,过着军户生活。后军屯制度废弃,这批军户由军转民,就地安置,他们的驻防营地遂成落籍之地,“三所”亦由军事单位称谓转为地方居民住地称谓。据阳山苏桂先生调查,至今仍居住在七拱三所村的叶姓居民有55户,287人。


  叶元青的后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三所村修建了叶氏大宗祠。该祠宽12.7米,进深28.5米,三进四廊,屋檐饰木质浮雕,祠堂门框为大理石料,门口两边各置有狮耳石鼓一面,门额上“叶氏大宗祠”石刻,字大盈尺。整座建筑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甚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另据阳山黄远奇调查,阳山小江黄牛滩村热水池自然村的叶孟仕家族,也是军户世家。开基祖叶孟仕是梅州叶氏始祖叶大经的17世孙,原居梅县柴黄堡,因从军奉调来连阳,并在连阳驻军中担任官职,其儿子茂秀亦当连阳营伍长。此后,他们在今阳山小江热水池落籍,至今已繁衍到第13代。该村的叶仕金家族,也源于军户,开基祖叶仕金(叶大经的19世孙)原居粤东紫金古竹镇,因从军到连州、其后裔迁居于阳山小江热水池,至今亦已传至第13代。这两家军户迟至清代才出现于阳山,比明初进驻阳山的叶元青要晚得多。


  阳山叶氏共有5500多人,除叶元青、叶孟仕、叶仕金少数奉命而来的军户外,其他家族的徙入都属民间自发的播迁现象。这些家族都是叶大经的后代,在阳山的繁衍时间一般不超过10代,家族人口从几十到几百不等。如黎埠2000多叶姓人口中,其构成有:叶盛青家族(其先世祖由梅州迁居清远县石角乡,叶盛青兄弟由石角再迁阳山黎埠,已传9代)、叶荣家族(由龙川迁来,已传8代)、叶发昭家族(先祖由梅州迁台山,因“土”“客”相斗,无法安身,叶发昭又由台山迁居阳山黎埠,已历150年)、叶元襄家族(先祖从龙川迁居台山,历2代,叶元襄再由台山迁居阳山黎埠,已历150年)、叶起良家族(从今新丰县迁来,已传7代)、叶清惠家族(从河源迁来,已传8代)、叶崇锦家族(从河源迁来,已传8代)、叶长家族(从何源迁来,已传8代)、叶文家族(从今新丰县迁来,已历200年)等。


  清新有近8000叶姓人,石潭占到一半以上(4414人)。其主体族支的开基祖名景茂,系叶大经的14代孙,明中期从梅州迁来,在石潭东联开居发族,至今已传20余代,后裔散布石潭、浸潭、桃源、龙颈、石坎等地,这几处地方共有5300多叶姓人。这支叶氏,民国时期出了一位叫叶镇中(桃源人)的族星。他于民国16年(1927)任清远滨江地区自治委员会主任委员,民国18年任连县县长。民国23年,他倡议发动各界人士修建桃源至石潭新路。民国28年被推选为广东省参议员,民国33年被推选为清远县参议会参议员。民国34年病逝。前后活跃于政界18年之久,算得上是原清远县现代史上的一位知名人物。


  清城源潭和清新江口的叶姓,先祖均来自今新丰沙田。新丰沙田叶氏的开基祖叫叶本立,系梅州叶氏始祖叶大经的14世孙。叶大经定居梅州曾井后,生育4子。其中第三子明伦移居龙川后再转迁粤北英东白沙定居。至其12世孙本立始由英东移居今新丰沙田,其开基地今称叶屋大围村。本立的 11世孙开振迁居今清城源潭踵头,12世孙文约分居今清新江口镇的黄口,发展至今,两地叶姓共有3600余丁口。此外,清新太平、三坑和佛冈的叶姓人,亦都源于新丰沙田。唯有清城石角回岐叶氏,先祖叶千枝是明代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的,至今已传20余代,发展到1800余人。


  连州叶姓只有1600余人,主要分布于连州镇和九陂、保安等地,无大族,多由粤东地区迁来。但这个叶姓人口少的县域,清末却出了一位叫叶舒翠的颇有名气的人物。


  此人是连州城北湖洞人,年少聪敏,家庭贫寒,以苦学成名。初任临高训导,旋升知县。后调任广西怀远县知县、养利州知州,所至皆有政声。英德有6400多叶姓人,分布广泛而零散,不少乡镇只有几人或几十人,人口逾百的只有英城、大湾、鱼湾、青塘、石牯塘、浛洸、望埠等镇,中以英城、大湾为多,叶姓居民分别逾1000人和500人。其来源比较复杂。如大湾叶氏就分别来自3个不同地方,其中,中步村叶氏于明末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始迁祖叫叶珍,已传19代,后裔衍居大湾中步、长山、蓝山等村,有300余人;金湾社区中组叶氏,清初由东莞石碣水南乡迁来,始迁祖叫瑞生,已传13代,现有100多人;金湾东组叶氏,清代从今广州白云区(旧机场址)迁来,至今已传8代,现有40多人。属于梅州开基祖叶大经裔系的英德叶姓人,主要集居于英东的青塘和鱼湾,来自新丰沙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