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姓出自西周王族,与地名“毛”有关。在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两个毛国,都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的封国。

  受封之一为姬明,是周文王的第9子,为伯爵,故称毛伯明。伯明所建的毛国,据考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北。这个毛国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伯明曾在周王朝任司空,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其子孙也世为周代卿士,后以封国为氏,成为中国毛姓的一支来源。

  另一受封者叫姬叔郑,是周文王的第8子,为公爵,故又称毛公。叔郑所建立的毛国,据考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遗物有毛公鼎。毛公鼎系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铭文共497字,记述周宣王告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厝之事,反映了西周统治不稳定的情形。这说明直到西周晚期,陕西的毛国还存在。叔郑的后代子孙也以国为氏,从而产生了源于陕西岐山的一支毛氏。

  毛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汉至隋唐,毛氏在今山西离石县、河南荥阳县形成望族,成为当地显贵人家,故后世毛姓人多以“西河”或“荥阳”为郡望。唐末五代以后,毛姓除居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甘肃外,主要称盛于江南。因此,自北宋至今的1000多年间,毛姓的著名人物绝大多数都出于南方。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毛姓是名列第76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7%。其分布以浙江为最,约占全国汉族毛姓人口的31%,次为广西、四川、湖南,这3省毛姓占全国汉族毛姓人口30%以上。

  毛氏徙居清远,始于明代,现有1.91万人,成为名列第 48位的清远人口大姓。其分布以阳山最为集中,达1.43万人,占全市毛姓人口的3/4。

  阳山毛氏的来历,可上溯到元明之际的南京。太始祖毛胜宗居南京城,生透远、透文、透成三子。次子透文于明洪武二年(1369)来到广东南海县经商,后又重返南京置业,再未回来。他走后,留下妻子黄氏和儿子仲举经营产业。仲举生四子:以富、以义、以信、以清。永乐二年(1403),仲举携眷由南海迁居阳山县城东街暂居,永乐十九年(1419)转迁到今阳山太平镇牛鼻岩村定居。尔后,长子以富留居牛鼻岩,次子以义和三子以信移居太平钱塘,四子以清移居太平毛峎。
四子中,以三子以信的后裔最为兴旺。其曾孙默政生育九子,除排行第5的尚锋留居太平钱塘外,多数外迁:长子尚纯迁阳山犁头中心村,次子尚济迁阳山水口湟池村,三子尚锦迁清远王田村,四子尚鲮迁广州底水村,六子尚锯迁阳城畔水村,七子尚镇迁阳山小江婆庙村,八子尚忠迁广西贺县龟墩村,九子尚祥迁阳城河边寨村。

  在今阳山县境,毛仲举的后裔散布大部分乡镇,尤以太平、小江、犁头、阳城为多,成为名列第8位的阳山大姓。在清远市内,清新滨江地区、连南寨岗地区以及连州九陂等地的毛氏,皆为其裔。全市共有其裔1.6万余人,约占全市毛姓总人口的84%,成为清远毛氏族群中的主体族支。

  毛仲举的裔孙,除务农经商外,求学习文的人才亦众。明清时期,这个家族出过居辰、孔鹏、彩彰、健彩、琼文、惠文、尚贤等太学生,天成、天驱、天汉、天眷等监生和国学生显章;被授予登仕郎的有耀智、瑞光;被授予文林郎的有瑞华等。另在武方面亦有成就,清康熙年间,族人毛文蔚、毛彦龙分别考中己酉科(1669)和壬子科(1672)武举。

  毛仲举的后裔毛鸿筹(阳山犁头镇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不俗的表现,阳山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他曾任副县长(1965年病逝)。在当代,毛仲举后裔毛轸(阳山太平牛鼻岩村人)因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表现突出,1957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并参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奖给他白马一匹(1985年病逝)。上述2人的生平事迹均入录于新编的《阳山县志》。

  英德有1300多毛姓人,主要集居于沙口镇,开基祖毛法禄,清顺治年间由翁源坝仔迁入,至今已传13代。这支毛氏属由闽入粤的客家毛氏的后裔分支。

  连南三江毛氏来自浙江。其始迁祖五粼携其弟六粼于清乾隆年间赴三江协台任军职,因而落籍三江。第3代传人毛石生官至三江协台骑都尉,第4代中有1人官至三江协台左营把总,第5代裔孙中,毛永亨官至三江协台中军都司。这是一支驻军家族,今已传到第11代。他们原居三江新城毛家巷,现五粼公的后裔已外迁广州,北京等地,仅有六粼公的后裔延居三江城西。

  清末民国,连南三江毛氏出了一位颇有名气的革命志士毛文明。他早年为三江基督教会义学教员,任广州培英书院教师兼教会教师。受进步思想影响,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参加兴中会,同年10月,参与爆炸清政府广东巡抚衙门的暴动。光绪二十八年夏,受聘前往美国檀香山希炉埠任牧师。临行前,孙中山交给他两项任务:一是扫除保皇舆论,二是建立檀香山革命机关。毛文明不负厚望,两项任务完成得很出色,为尔后孙中山亲赴檀香山开展革命活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民国历史文献在提到这一段历史时,肯定“希炉埠最得力者为毛文明”。

  宣统元年(1909),毛文明返回广州培英学校任教,并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参与策划辛亥“三二九”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他集合革命党人数十人占领大清银行。广东都督军政府成立时,他被任命为度支使(即财政司长),数月后改任南韶连绥靖处帮办。民国元年(1912),毛文明出任连县民政长(即县长)。民国2年后,袁世凯篡权独裁,政局日非,他愤而辞去县长职务,脱离政界,此后长期在广州培英中学任教,并被推选为基督教广州分会长老。民国19年,他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葬于广州教会山。其墓碑对联为:“复汉兴中,驰驱国事追先觉;厚生正德,留取功名启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