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人口逾六千的沈姓
2024-04-14
中国汉族沈姓的来源,大体上可分为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类。
西周初年,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叔周公旦摄政。时“三监”(武王以邶封霍叔,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史称“三监”)很是不服,商王纣之子武庚乘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周公旦迅速组织军队平息了这场叛乱,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在平叛中立有大功,被周公旦举为朝廷司空,后成王又分封季载于沈(在今河南平舆北),建立沈子国。沈国又名聃国。古时候,沈、聃、冉读音相同,故季载又叫聃(冉)季载。公元前506年,沈子国为蔡国所灭,子孙逃亡楚国,以国为氏,由此产生沈姓中国人。古代还有一个沈国,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相传为少昊金天氏后裔所建,春秋时期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也姓沈。
以邑为氏之沈,出自芈姓,系楚国王族后裔。楚庄公之子公子贞受封于沈邑,其地在今湖北钟祥县东,其后裔以封邑为氏,从而成为沈姓中国人的又一个来源。
上述3个来源中,以出自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的一支最有影响力,发展成为中国沈姓的主体支派,故后来的沈姓人多称“系承聃季,望出汝南”。
除汉族沈姓外,满、瑶、彝、回、朝鲜、锡伯、土家、蒙古等少数民族也有沈姓。在清远,沈姓是瑶族的大姓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沈姓主要在今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发展繁衍,西汉时发展到安徽,东汉时发展到浙江,尔后成为浙江吴兴的名门巨族,以致“吴兴”成为沈姓中国人的品牌郡望。唐以后沈姓逐步播迁到全国,尤以福建建阳沈廷辅家族最为兴旺,他生育八子,分居宁化、龙岩、长汀、清流、延平、连城、上杭等地,今闽粤赣边沈姓人多为其裔。
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沈姓名列第3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分布广远,尤以江苏、浙江居多,这两省沈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沈姓人口的37%。在清远,汉、瑶中的沈姓人,加起来共17905人,在市内姓氏人口排序中居第51位,分布以连南、英德为多。
英德沈氏有5100余人。据其族史载,英德沈氏先祖原居福建建阳左田里,为廷辅公后裔。明中叶,沈源泰由闽入粤,始居南雄珠玑巷,不久迁英城下街定居,生智聪、智达、智慧、智通四子。及长,各自独立门户,自建新支。智聪迁居石灰铺,智通迁居浛洸,智达始迁浛洸再转迁罗定,智慧迁居英东白沙。后裔最兴旺的是白沙智慧房支,发展到2300余众。至清代,白沙智慧后裔又分枝今清新石坎、龙颈,在当地发展到第10代,逾800丁口。迁居石灰铺的智聪房支,现发展到600多人,并有后裔移居英城等地。迁居浛洸的智通房支,留居浛洸的后裔有590多人,另有一支后裔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移居今连南寨岗安田村,已传20世,有后裔200多人。
连州市有2000沈姓人,主要分布在连州镇和九陂、丰阳、东陂、西岸等地。其中以九陂为多,近600丁口。连州沈姓人大多由韶州始兴县迁来。据九陂沈氏族人提供的资料说,他们的先祖于清代从始兴迁来,族众主要分布在高相、塘背、麦田坪等自然村。据传,福建建阳始祖廷辅公的第8子沈枝移居上杭古田里,其孙辈中元富的后裔有一支迁居始兴发展,连州沈氏当属这个分支的裔系。
阳山有1800沈姓人,主要分布于七拱、阳城、黎埠、大崀、青莲等地。其中一些小的族支大多来自粤东地区,如青莲江佐村有100多沈姓人,其先祖沈嘉盛于清末从梅县松江坎上村迁来,至今不到150年的居阳历史。迁来时间最早、人数最多的是七拱三所沈氏。该支沈氏的开基祖通顺公,原是明初由福建奉调阳山镇抚瑶民的军户,后“化兵为民”,就地安置,遂落籍阳山七拱三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定居历史。繁衍至今,这个家族的后裔丁口逾千。至2000年,仍在三所居住的有614人。通顺公的后裔重视文化科技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出过11名大学本科生、17名大专生和14名中专生。
在清远沈姓中,瑶族人口占36%以上,主要集中于连南。连南除寨岗200余沈姓人属汉族外,其余乡镇的沈姓人多为瑶族。其分布情况是:三排2801人,涡水1222人,香坪847人,金坑550人,大坪407人,三江341人(有瑶有汉)。据传,连南瑶族沈姓的开基始祖叫沈平皇公,约在唐末从湖南道州迁来,至今已传承40多代。
历史上,瑶族沈姓对连南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建设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产生过一些在当地甚有声望的人物,如沈一公、沈志祥两位沈姓族人,他们的生平事迹为1996年出版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志》所收录。
沈一公,名沈高一,又名蓝带公,清光绪十三年(1887)出生在金坑瓦角冲的一个贫寒的瑶族家庭。他粗识文字,稍长靠给人打工度日。生平急公好义,遇事敢为,深为当地瑶民信赖。民国期间,他历任金坑民团排长(相当于瑶长)、金坑第四保保长等职。在任期内,积极维护瑶民利益,如民国33年(1944),国民党连山县政府无故抓走金坑大粟地瑶民3人,诬指为匪,妄图勒赎。沈一公闻讯后,连夜赶到县政府,据理力争,以保长名义将他们保释出来。他理解和同情人民革命斗争,曾积极支持连江支队杨青山武工队在金坑乡开展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沈一公先后担任过县调解处主任、副县长等职务,为维护连南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展作出过积极的努力。
沈忠祥,原名沈沙里一,涡水乡马头冲人。生于民国20年(1931)。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担任过团县委副书记、公社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等职务。他在分管连南文教卫生工作10多年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意发挥知识分子的专长,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因而受到县内广大知识分子的尊重。“文化大革命”期间,沈忠祥遭到诬陷打击,处境艰难,但他在逆境中不灰心,不气馁,不计较个人得失。粉碎“四人帮”后,组织上为他恢复了名誉,他更加勤奋地工作,不幸英年早逝。
除上述两人外,在连南瑶族沈姓中,还有南岗乡的沈四妹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涡水乡的沈光辉当选为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西周初年,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叔周公旦摄政。时“三监”(武王以邶封霍叔,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史称“三监”)很是不服,商王纣之子武庚乘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周公旦迅速组织军队平息了这场叛乱,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在平叛中立有大功,被周公旦举为朝廷司空,后成王又分封季载于沈(在今河南平舆北),建立沈子国。沈国又名聃国。古时候,沈、聃、冉读音相同,故季载又叫聃(冉)季载。公元前506年,沈子国为蔡国所灭,子孙逃亡楚国,以国为氏,由此产生沈姓中国人。古代还有一个沈国,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相传为少昊金天氏后裔所建,春秋时期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也姓沈。
以邑为氏之沈,出自芈姓,系楚国王族后裔。楚庄公之子公子贞受封于沈邑,其地在今湖北钟祥县东,其后裔以封邑为氏,从而成为沈姓中国人的又一个来源。
上述3个来源中,以出自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的一支最有影响力,发展成为中国沈姓的主体支派,故后来的沈姓人多称“系承聃季,望出汝南”。
除汉族沈姓外,满、瑶、彝、回、朝鲜、锡伯、土家、蒙古等少数民族也有沈姓。在清远,沈姓是瑶族的大姓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沈姓主要在今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发展繁衍,西汉时发展到安徽,东汉时发展到浙江,尔后成为浙江吴兴的名门巨族,以致“吴兴”成为沈姓中国人的品牌郡望。唐以后沈姓逐步播迁到全国,尤以福建建阳沈廷辅家族最为兴旺,他生育八子,分居宁化、龙岩、长汀、清流、延平、连城、上杭等地,今闽粤赣边沈姓人多为其裔。
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沈姓名列第3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分布广远,尤以江苏、浙江居多,这两省沈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沈姓人口的37%。在清远,汉、瑶中的沈姓人,加起来共17905人,在市内姓氏人口排序中居第51位,分布以连南、英德为多。
英德沈氏有5100余人。据其族史载,英德沈氏先祖原居福建建阳左田里,为廷辅公后裔。明中叶,沈源泰由闽入粤,始居南雄珠玑巷,不久迁英城下街定居,生智聪、智达、智慧、智通四子。及长,各自独立门户,自建新支。智聪迁居石灰铺,智通迁居浛洸,智达始迁浛洸再转迁罗定,智慧迁居英东白沙。后裔最兴旺的是白沙智慧房支,发展到2300余众。至清代,白沙智慧后裔又分枝今清新石坎、龙颈,在当地发展到第10代,逾800丁口。迁居石灰铺的智聪房支,现发展到600多人,并有后裔移居英城等地。迁居浛洸的智通房支,留居浛洸的后裔有590多人,另有一支后裔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移居今连南寨岗安田村,已传20世,有后裔200多人。
连州市有2000沈姓人,主要分布在连州镇和九陂、丰阳、东陂、西岸等地。其中以九陂为多,近600丁口。连州沈姓人大多由韶州始兴县迁来。据九陂沈氏族人提供的资料说,他们的先祖于清代从始兴迁来,族众主要分布在高相、塘背、麦田坪等自然村。据传,福建建阳始祖廷辅公的第8子沈枝移居上杭古田里,其孙辈中元富的后裔有一支迁居始兴发展,连州沈氏当属这个分支的裔系。
阳山有1800沈姓人,主要分布于七拱、阳城、黎埠、大崀、青莲等地。其中一些小的族支大多来自粤东地区,如青莲江佐村有100多沈姓人,其先祖沈嘉盛于清末从梅县松江坎上村迁来,至今不到150年的居阳历史。迁来时间最早、人数最多的是七拱三所沈氏。该支沈氏的开基祖通顺公,原是明初由福建奉调阳山镇抚瑶民的军户,后“化兵为民”,就地安置,遂落籍阳山七拱三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定居历史。繁衍至今,这个家族的后裔丁口逾千。至2000年,仍在三所居住的有614人。通顺公的后裔重视文化科技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出过11名大学本科生、17名大专生和14名中专生。
在清远沈姓中,瑶族人口占36%以上,主要集中于连南。连南除寨岗200余沈姓人属汉族外,其余乡镇的沈姓人多为瑶族。其分布情况是:三排2801人,涡水1222人,香坪847人,金坑550人,大坪407人,三江341人(有瑶有汉)。据传,连南瑶族沈姓的开基始祖叫沈平皇公,约在唐末从湖南道州迁来,至今已传承40多代。
历史上,瑶族沈姓对连南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建设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产生过一些在当地甚有声望的人物,如沈一公、沈志祥两位沈姓族人,他们的生平事迹为1996年出版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志》所收录。
沈一公,名沈高一,又名蓝带公,清光绪十三年(1887)出生在金坑瓦角冲的一个贫寒的瑶族家庭。他粗识文字,稍长靠给人打工度日。生平急公好义,遇事敢为,深为当地瑶民信赖。民国期间,他历任金坑民团排长(相当于瑶长)、金坑第四保保长等职。在任期内,积极维护瑶民利益,如民国33年(1944),国民党连山县政府无故抓走金坑大粟地瑶民3人,诬指为匪,妄图勒赎。沈一公闻讯后,连夜赶到县政府,据理力争,以保长名义将他们保释出来。他理解和同情人民革命斗争,曾积极支持连江支队杨青山武工队在金坑乡开展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沈一公先后担任过县调解处主任、副县长等职务,为维护连南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展作出过积极的努力。
沈忠祥,原名沈沙里一,涡水乡马头冲人。生于民国20年(1931)。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担任过团县委副书记、公社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等职务。他在分管连南文教卫生工作10多年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意发挥知识分子的专长,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因而受到县内广大知识分子的尊重。“文化大革命”期间,沈忠祥遭到诬陷打击,处境艰难,但他在逆境中不灰心,不气馁,不计较个人得失。粉碎“四人帮”后,组织上为他恢复了名誉,他更加勤奋地工作,不幸英年早逝。
除上述两人外,在连南瑶族沈姓中,还有南岗乡的沈四妹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涡水乡的沈光辉当选为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