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潖江抗日自卫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从此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抗日烽火席卷全国。1938年10月,日寇进犯华南,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出动飞机对广东各地进行狂轰滥炸。当时仁安乡(包括上岳、下岳、良头铺三个村)上岳的敦原里、祠堂、榕树脚均遭轰炸,炸死乡民十多人,其中妇女五人,孕妇一人,日军的暴行激起了乡民的无比愤怒,爱国志士、热血青年个个摩拳擦掌,他们痛惜国土沦丧、同胞遭难,纷纷踊跃请战。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爱国力量,发动潖江人民起来抗日,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一致抗日,先后组织了潖江抗日自卫团,各乡组织了抗日自卫大队。当时仁安乡有20多人参加了抗日自卫大队,大队长是朱锡康,中队长是朱桐生。我17岁当了勤务兵,负责协助警卫长官。抗日自卫大队的经费来源于鸦片烟馆和赌档缴纳的税款。当时自卫大队队员的报酬很低,每人每天只有四五升米,相当于现在三斤大米的价值。但自卫队员从不计较报酬的多少,一心只为抗日。武器是由私人和祖上太公捐赠的,开明绅士朱庆忠曾捐出轻机枪一挺,太公琳祖花了三万斤祖尝谷买了一挺机关枪并将其捐出来。自卫大队共有三挺机关枪,驳壳枪、七九步枪等长短枪共二十多支。在各乡抗日自卫大队中,仁安乡的武器是最好的。
仁安乡抗日自卫大队自成立以来,独立和联合参加过五次抗日战斗,仗仗打胜。1940年12月,日军出动300多人,侵犯从化鳌头。抗日自卫大队奉命联合各乡抗日自卫大队配合国民党军152师911团共同作战,在蔗园与日军激战了3个多小时,日军大败,死伤人数大大多于我军,被迫向南撤退。
1942年5月,驻扎在源潭的日军向北进犯,我们又与各乡自卫大队联合抗日,在高桥、三浼田和斑鸠坑先后与日军进行激战,三次连续打退日军进攻。
同年11月,驻扎在黄口的日军写信给下岳村,规定时间要我村向他们献出猪、鸡。当时村中少数殷实富户主张妥协,以免触怒日军,招来疯狂烧杀。当时毕业于军政大学、任职于广东省抗日救国青年团团长的朱琼书回家,知道此事后,狠狠批评了那些胆小怕事主张妥协的人,提出坚决抗日。他说:“烧了房子建楼房,杀死老婆娶‘掘唛’”(“掘唛”指剪短发的时髦女子),表示极大的抗日决心。他号召家乡抗日自卫大队抗战到底,并写信给驻源潭的日军,定好时间叫日军前来取猪、鸡,借机杀敌。
日军70多人按时窜到竹园、下岳抢猪捉鸡,仁安乡的抗日自卫大队在大队长、中队长的率领下与日军作战。由于我们熟悉地形,灵活作战,又有群众支援,最终以少于敌军两倍的兵力,击退日军的进犯,迫使他们撤回黄口大本营。这一仗大长了潖江抗日自卫队的威风,大灭了敌人的气焰,使日军一闻潖江抗日自卫队就胆战心惊。
同月,有三个迷路掉队的日本军官,他们骑着高头大马,身挂东洋大刀到处乱窜,被我和队员朱金满、程卓发现,立即上前追捕,他们负隅顽抗。经过一番搏斗,日本军官一个被击毙,一个逃跑,一个被活捉。被活捉的日本军官不肯跟我们走,我们就合力牢牢地捆扎住他的手脚,朱、程两人就地拔了一条用来晾衣服的竹竿,像抬死猪一样抬着他走,我牵着军马随行。
第二天,我们就把俘虏和战利品送到当时设在龙南乡石脚下的国民党军部,受到军长黄涛的物质奖励,并开大会表扬我们积极抗日,勇敢善战。潖江抗日自卫队英勇杀敌的事迹,名扬省内外,人们都夸赞潖江抗日自卫队真厉害,连日本仔都敢打,打到日本仔都害怕。
我们的仁安乡抗日自卫大队为什么能打败有洋枪洋炮的日军?朱允宽说,一是因为我们是自卫方,得道多助,而日本是侵略方,失道寡助。二是我们掌握运用了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做到避敌锋芒,以弱制强,扬长避短。日军怕打夜战,我们就在晚上打夜战。三是抗日自卫队的作战目的明确,作战充满必胜信心,所以打起仗来都能胜利。
(本文口述者曾是仁安乡抗日自卫大队队员,整理者曾任佛冈县民安乡办公室主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