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汤塘圩的东北面,四九河与石角河的交汇处,有一片不寻常的沙滩。那片沙滩,虽是由河水泥沙冲积而成,但任凭千百年来河水怎么冲刷,也从未消失。那原是一片米黄色的沙滩,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后,变成了一片碧血红沙。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那片沙滩近四九河一侧,建有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木桥一一松仔坝桥。这座桥跨越四九河,接通汤塘圩与松仔坝,是南来北往的主要桥梁通道。松仔坝原来也属汤塘圩的半个圩市,有一条羊肠小街,开有木器、打铁、理发、客栈等10多间店铺。每逢圩期,两岸的地摊、农贸货物繁多,人如潮涌。卖药的江湖汉子甚至在沙滩摆开档口,叫卖他的跌打丸和狗皮膏药。沙滩成了市集的一角,赶集的人们为了逛圩市或购物,拥挤地在桥上来往穿梭。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翌年12月,日军为了扩大侵粤“战果”,对粤北进行第一次大举进犯。在北犯之前先出动大批飞机向潖江、佛冈以及粤北各地大肆狂轰滥炸,为北犯开路。1939年9一10月的一天,正值汤塘圩期,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圩市人头涌动,特别旺市。空中突现数架飞机,急速地朝低空飞来,投下了数枚炸弹后,便迅速升空逃遁。受惊而又拥挤的市集人群根本无法来得及疏散躲避,几枚罪恶的炸弹霎时在汤塘圩当铺楼和松仔坝桥头等地爆炸,当场炸死炸伤市民和赶集的群众近百人。一时间血肉横飞,尸横遍野,惨不忍睹。有的碎尸残块飞挂到桥头的大榕树上,鲜血染红了松仔坝桥头那片沙滩。沙滩第一次被染红,它见证了日本侵略者侵华所犯下的又一罪行。

  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到了1948年,共产党扭转了全国战局,开始了战略大反攻。国民党为了稳住和“靖化”广东,派宋子文任广东省主席。宋子文主粤后,立即制定“靖化广东,实行大清剿”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对革命老区实行疯狂的“清剿、扫荡”,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游击战士,实施武装血腥镇压。

  国民党为了扑灭共产党早已在潖江、佛冈燃烧起来的革命烈火,于1948年在汤塘设立“清(远)佛(冈)剿匪(共)指挥所”。派驻一个保安连和一个联防中队,共300余人,并拥有全副美式装备。这个反动指挥所为了实施“清剿”计划,经常纠合国民党军和清(远)从(化)佛(冈)三县的反动武装一起,对黄花、田心、菱塘、围镇、上黎、洛洞等革命老区进行“清剿、扫荡”,大肆搜捕共产党员、游击战士及革命同志家属。执行蒋介石“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共产党”的训令,实施血腥镇压,制造白色恐怖。把被捕的同志统统都拉到松仔坝桥头的沙滩上来进行枪杀。1948年和1949年两年间,在那片沙滩被杀害的有冯延光、冯延达、刘朴煊、谭镜波、黄东洲、黄道明等数十位革命志士。革命烈士的鲜血再一次把那片沙滩染红,成了一片碧血红沙。

  国民党反动派为什么把松仔坝桥头的沙滩作靶场,肆意枪杀革命志士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用枪声来告诉和威吓每一个从这座桥经过的群众:不要跟共产党走,不要起来推翻国民党的腐朽政权……但革命者是吓不倒、杀不绝的!革命者的鲜血,最终换来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汤塘也不例外。1956年,随着清(远)佛(冈)公路的建成,松仔坝桥再也不是南来北往的主要交通桥梁通道了。汤塘圩为了根治每年“落雨大,水浸街”的问题,于1958年借着人民公社的力量,在圩侧的河边砌起了一道防洪石坝,由松仔坝过桥进圩的入口处被堵塞了。入街的通道改了,桥也就从此消失了,与桥相依为伴的那片沙滩,也从此没人再去关心它和看望它。松仔坝的街道、店铺因道路的改道,加上历年洪水为患,拆的拆、迁的迁,现在只剩下一片废圩,而原来桥头上的那棵老榕树仍然生机勃勃,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几十年过去,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人们在过着国强民富、国泰民安的日子时,千万不要忘记汤塘圩边那片沙滩,它曾是一片革命者和死难同胞用鲜血染红的碧血红沙。


  (本文作者曾任中共佛冈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共党史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