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人民扬威丧敌胆一一王田民众抗击来犯日寇事迹
王田村位于佛冈县水头圩西北面约两公里。全村三面环山,南临吉河,与瓦窑口村隔河相望,一条古老的基围一一王田坣,成为该村的屏障。
自民国以来,为防范匪盗劫掠和外姓欺凌,村中邹姓人家(该村居住邹、禤两姓,以邹姓为多),便动用祖先公尝,加上村民捐款,陆续购置了一批枪支弹药。另外,一些有钱人家也购买了一些枪械,作为私人防身自卫武器。到了抗战前夕,全村共有公私枪械一百余支(其中包括重机枪一挺、冲锋枪一支、古炮三门),这就为抗日战争时期组织、成立抗日自卫武装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后,原王田村在外读书的知识青年、中共地下党员邹华衍(又名邹北珍),回到家乡积极联络、组织学校学生和农村爱国青年,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提出“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枪出枪”“一致抗日,最后胜利属于我们”等抗日口号。在邹华衍的组织发动下,王田村广大青壮年农民利用村中枪械,建立王田村抗日自卫中队,由邹禄任中队长。另外,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中的中共地下党员程祺(广西人)也到王田地区担任抗日军民合作站站长,利用联络地方、协助培训地方壮丁之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王田人民在中共地下党的启发教育下,在全国抗日的浪潮中,做好了必要的军事训练,下定决心,一旦日寇来犯,便坚决抗击,誓死保卫家乡。
民国28年(1939年)农历十一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日本鬼子正从英德长坑和独王山两方向水头圩开来,准备到王田驻扎”的消息突然传到王田村。顷时,整个王田村沸反盈天,人们匆忙准备应对事变。一方面迅速组织老弱妇孺向村后深山疏散转移;另一方面,村中抗日自卫中队全体队员立即集中,做好应急准备。
开始,以为日本侵略军只有四五十人,抗日自卫中队的队员们集中以后,大家迎击敌人的情绪非常高涨,纷纷要求严惩日寇,他们有枪拿枪,无枪者则手执长矛、大刀、铁戟,踊跃请战。抗日自卫中队的组织者程祺、梁信(抗日军民合作站工作人员,大家称他为梁主任)和邹禄见群情激昂,便决定立即布防,准备迎击敌人。
首先,由梁信、邹禄率领部分自卫队员在下环山至营盘咀(均是地名)一带的密林下,将三门土炮架好,安上火药、铁砂、铁链、秤砣,并部署好重机枪(又叫“水龙”,一种重武器)。然后分头埋伏,严密监视从龙颈桥至水头圩一带地段;其余人员则分散埋伏于王田坐基围内,监视着从水头圩到莲瑶村一带水陆地域。这样,便形成了一条守护王田村的保卫线。
王田村自卫队布防就绪不久,果然在营盘咀远远望见一队四五十人的日本侵略军,由一名手执东洋刀的军官带领,朝着龙颈桥方向走来。早已埋伏在营盘咀的自卫队员,其中有几名杀敌心切,一见日军,便想立即开枪,好在邹禄等人见状立刻制止,并叫大家沉住气,不要打草惊蛇,待敌人进入火力圈,在有效射程之内时再开火。
敌人越来越近了,那个手执东洋刀的敌军官走在前边,气势汹汹,不可一世地朝着龙颈桥走来。自卫队员们屏住气,两眼盯住敌人,只见前头的几个敌兵正在过龙颈桥,就在后面的敌人也都上桥的时候,自卫队的重机枪突然打响了,一排弹头打到龙颈桥上。顿时,前头的那名军官和两名敌兵,即时应声倒毙,紧接着自卫队员的长枪、短枪和土炮齐发,当即烟雾弥漫,火红的铁砂、秤砣、铁链伴随着各款枪弹一齐射向龙颈桥上的日军。与此同时,在王田坣内也发现前方有敌人,早已埋伏好的抗日自卫队员立即开火,并于王田夹河口处毙敌两名。
日本侵略军突然遭到猛烈的袭击,纷纷仓皇后退。抗日自卫队员群情激奋,准备乘胜出击,追歼退敌。正在这时,突然看见水头圩背后的茶园山上密密麻麻布满日军,仔细一看足有数百之众。这时,大家才知“探马”报信失误,原来日军不是四五十人的小部队,而是一支数百人的大部队。然而面对强敌,王田村自卫队员并无胆怯,反而精神抖擞,勇气倍增,虽明知射程不及,但仍然朝着敌军勇猛射击,并继续放射土炮,连轰敌阵。日军见状,虽已占领制高点却不敢再前进半步,只是远远还枪扫射,开炮壮胆。最后,日寇只得放弃进驻王田村的计划,绕道瓦窑口村往南败退。
王田人民的胜利,大大地鼓舞了全县人民的抗日信心,显示了佛冈县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在佛冈人民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文由原王田村抗日自卫中队队员邹西容、邹君华、邹景生口述,整理者曾任佛冈县政协办公室主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