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头村,位于石角镇北部,距镇政府约1.5千米。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冯孟一携族人自南海石涌迁至此繁衍生息而形成村落。因村庄建在池塘入口处而取名塘头村。


  村中传统民居为三间两廊布局,砖木结构,红阶砖铺地。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多用青砖砌墙,部分为镬耳封火山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民居则多为红砖墙。民居排列整齐,中间以青云巷相隔,巷口多建有门楼,门楼门额上分别刻有“福禄里”“居仁里”“起凤里”等字样,旧时配有趟栊门,以防盗贼。

  代表性民居有忠宪第和三圣堂。忠宪第,建于清代,三进院落,分上房、厢房、门厅、院子等几部分,硬山顶,青砖墙,麻石墙基,木人字梁,筒瓦屋顶,墙楣彩绘人物、花卉图案。头门面阔三间,凹门斗式门面,麻石门框,装有木趟栊门和木掩门。

  2011年,忠宪第被公布为清城区不可移动文物。三圣堂,亦建于清代,三进院落,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麻石脚,青砖墙,砖木结构,檐下饰有精美的砖雕,保存基本完整。

  村中有宗祠4座,分别是孟一冯公祠、春祖冯公祠、世馀冯公祠和佑通冯公祠。其中,孟一冯公祠为全村冯姓族人的祖祠,于1997年重建。该宗祠为岭南传统祠堂建筑风格,三间二进布局,左右有衬祠,砖木结构,硬山顶,青色琉璃瓦屋顶,灰塑博古脊,镬耳封火山墙,墙体饰青瓷砖。

  塘头有分村轮流过元宵、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塘头村分为十二晚、十三晚、大岭头、下塱、冲下、坑巷、石顶、围基、新屋几个小村,以前十二晚村在农历正月十二和八月十二晚上,十三晚村在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三晚上,大岭头、下塱在农历八月十一晚上,冲下、坑巷、石顶在农历八月十四晚上,围基、新屋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轮流过节。现塘头各村都已改为在农历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当天过节。村民在节前用竹篾编织火龙及各式动物形状的宫灯,到庆祝的当晚,舞火龙,烧宫灯,活动持续一整晚。在各式宫灯中,相传大岭头的“鹅仔笼”宫灯以其出色的手艺冠绝各村,可惜现已失传。

  传说古时塘头有一座大皇庙,第一、二层供奉菩萨;第三层为文昌阁,乃读书之地,相当于书塾。庙顶悬挂一口钟,据说是清远最古老的大钟。每逢重大节日,村民都会到此祭祀。

  清城当地流传着一个有关名宗大族的顺口溜-“塘头冯,三嘉(龙塘)钟,茅涌(横荷)蔡七公”,另民国版《清远县志》卷二十《杂录·书香名族》记载有“……塘头之冯氏……邑中清华之族也”。塘头冯姓历代人才辈出,仅在民国版《清远县志》中记载的人物就有:清嘉庆副贡生、教谕冯献修,清光绪贡生冯祖诒,清末曾任永康州知州、思恩府知府的冯应镛,岳州府通判冯国桢,民国时期留美博士冯炳让,民国时期国民大学法科毕业生冯荣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