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坦大围,位于洲心街道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千米,东邻上围村,西邻下围村,北邻三街村。村落始建于清代,由汤素元后人从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迁此聚居而成。村庄坐落在北江南岸冲积平原,村北靠近北江。村内有一口池塘,俗称大围塘。

  清代至1930年,属清远县靖定乡。1941年以前,属清远县同和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属清远县第一区洲心乡。1953年,属清远县第二区塘坦乡。1955年,属清远县洲心区塘坦乡。1958年,属清远县洲心人民公社塘坦大队。1983年,属清远县洲心区塘坦乡。1986年,属清远县洲心镇塘坦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洲心镇塘坦行政村(1990-1998年,塘坦行政村改称塘坦管理区)。2003年至今,属清城区洲心街道塘坦行政村。

  世居村民为汤姓,宋末元初从河南迁移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元末明初从南雄珠玑巷迁移至广东花县,清代从花县迁移至此。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318人,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清远洲心话。

  村中有一座素元汤公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重修于2000年,现保存完好。宗祠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二进布局,通面阔12.68米,通进深21.8米。前有地堂,占地面积约469平方米。砖木结构,板瓦屋面,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墙砖墙体,地面铺红阶砖,古朴端庄。每逢年节及红白事,村民均有到祠堂拜祭祖先的传统,同时,该宗祠也是村民聚会、议事的主要场所。2011年11月,素元汤公祠被公布为清远市清城区不可移动文物。

  舞狮是大围村传统技艺和体育项目之一。狮头(俗称“大头狗”)属南狮,主要颜色为黄、红、黑三种。狮头有文狮、武狮之分,文狮红面白须,武狮青面铁角牙刷须。舞狮时大部分动作都在地面表演,故亦称地狮。有的狮队还配以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的大头佛(包括笑口佛像、沙僧、孙悟空、猪八戒、猴面等形象)逗引狮子。狮头起舞时以锣、鼓、钹配乐,舞狮程式一般有狮子出洞、叩头礼拜、窥测方向、巡场、寻青、采青、醉青、吐青、睡觉、刷牙、洗脸等。“青”由请狮人设置,除了有青菜或树枝叶外,还有装有钱币的红包。挂在半空的称“高青”,置在地上的称“地青”,放在水中的称“水青”。采青结束后,一般都接着进行武术表演(俗称“开狮堂”)。舞狮活动多在春节期间举行,近20年来,除春节外,村中重大节庆和征兵送兵均以舞狮助兴。

  村庄紧邻洲心墟,村民有墟日趁墟(赶集)的传统。洲心墟,原名七星市,又名芦塘市,是洲心街道办事处的所在地,北面紧靠北江,始建年代不详,到1987年,建成墟镇面积0.14平方千米。1988年后,随着洲心经济的发展,洲心墟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从墟中间经过的清(远)源(潭)公路为界,南面为新墟、北面为旧墟。2003年墟镇面积0.84平方千米,各种新旧商铺林立。建有龙华大道、振兴路、为民路、健康路、荣发路、广发路等街道马路。洲心墟墟期为每月以4、7、0结尾的日子。每逢墟日,洲心附近的群众将自家种养的粮食、蔬菜、水果、“三鸟”等农产品运到洲心墟摆卖,还有部分商贩从批发市场贩来各种生活用品与农产品一道,组成品类丰富、物美价廉的露天市场。在墟内能品尝到正宗的洲心大粥、洲心烧肉、洲心吊烧鸡等美食,还有各种北江河鲜。墟日一般从早上7时左右开始,持续到中午12时左右。墟日里人山人海,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非常繁华,形成了独特的洲心墟日文化。与高端的大商场相比,这里更能体验当地的人文风情以及乡土文化。

  村落四周交通便利,北面有北江东路,南面为人民二路,西面是清晖路,西北面不远处是横跨北江的洲心大桥。洲心大桥,俗称“清远四桥”,南北走向,被誉为清远最美丽的大桥,是清远首座单索面双直塔斜拉式景观大桥,主桥横跨800多米宽的江面,大桥全长1872米。桥塔的设计理念为“凤舞北江”,双主塔和48对拉索犹如两只展翅高飞的凤凰。大桥景观灯光根据彩凤齐鸣的设计打造,通过七彩的灯光和桥眼、桥索的完美结合,将两只彩色凤凰的造型完美呈现出来。夜幕下的洲心大桥,宛如北江上的一道彩虹,现已成为清远的“网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