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岭课田村(后改名为社坪村)是抗日老区村,村内有东涉水、正坪、老围、楼坪、塘肚、社围、高塅、连塘、田心、胡屋10个老区村庄。在抗日战争期间,课田村便建立起中共地下组织。课田人民在党的发动和帮助下组织起来,建立革命的红色政权和“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领导人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建立抗日民兵自卫武装队伍,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动员青年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抗日游击武装队伍,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使该村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块红色根据地。在解放战争时期,课田人民仍然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支持解放战争事业,为支援党领导的游击武装斗争做出贡献。1989年11月,清远市人民政府批准课田村为抗日老区。

  一、中共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1938年冬,中共英东特支领导廖萱介绍胡占丰入党。胡占丰成为佛冈二区(包括烟岭、迳头、高岗)最早入党的党员。1939年2月胡春武、朱继良相继入党,随即建立起中共二区支部。不久,又吸收课田村的李先士入党,同年6月经中共佛冈县委批准,建立中共佛冈二区委员会,书记胡占丰,委员朱继良、李先士,并分别批准成立白石乡(课田)、迳头、三江3个中共支部。课田党支部自建立后,不断发展壮大,前后担任过支部书记的有李先士、李汉槎、李立、李景棠、李景芬、李景宜、李发锦、李锡古、李松开、李理托等。

  1939年冬和1940年春夏间,中共北江特委派金阳为特派员,两次进驻该村李先士等家里,直接领导该村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并在该村举办过多期全县性的党员培训班。

  该村党支部成立后,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红色政权一抗日动员委员会;建立抗日自卫武装,开展抗日保家乡活动;发动青年积极参军参战;动员群众支援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和做好迎接解放大军南下的支前工作等。党组织扎根于群众之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保护,使党的组织得到不断发展壮大,高举红旗一直坚持到佛冈解放。

  二、建立革命政权和农会组织

  1940年冬,课田村在党组织的发动和领导下建立村农民协会,带领农民佃户开展减息运动,对地主李良相实行“二五”减租。1945年5月,在东纵北江支队的帮助下,成立佛冈二区白石乡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范嵩龄,副主任由课田村李松开担任,这是党领导下的二区第一个农村民主政权,政权机构设在课田村。农会和动委会发动农民开展生产互助互救,并组织耕牛合作会,帮助缺牛的贫苦农户解决好牛力耕种问题。同时兴办小学,把各祖偿的钱粮积蓄拿出来办学校,解决贫苦小孩入学难的问题,开办妇女文化班,教妇女识字。

  三、建立抗日自卫武装

  1939年,在中共二区委员会的倡导及发动下,建立二区白石乡抗日自卫大队。这个大队完全为中共地下组织所掌握,大小队干部基本上由共产党员出任,大队长李泽民(党员)。课田村自卫队编为大队属下的一个中队,由李先士任中队长,李汉槎任小队长。抗日自卫队建立后,积极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提高群众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思想觉悟。

  1939年12月日军进犯粤北,妄图打通粤汉线。日军进犯至翁源县新江受阻后败退,退至英德白沙牛栏头地段时,课田村的抗日自卫队随白石乡抗日自卫大队和英德军民一起对日军进行伏击,毙敌骑兵2名,缴获战马2匹及其他一批军用物品。此次战斗受到国民党六十二军军长黄涛的检阅和嘉奖。后来抗日自卫队在大风坳顶又对日军进行了一次袭击,日军败走。

  1945年春,东纵部队北上英佛边开辟抗日根据地时,李先士率领课田村的部分民兵参加邬强部队,被编为独立大队,蓝田任大队长,李先士任副大队长。部分留家的民兵自卫队员秘密组建民兵队,由李司胜任队长,李景棠任副队长。是年4月,国民党军曾肇基团向英佛边区"扫荡",课田民兵配合邬强部队击退敌人的进犯。同月,课田民兵配合独立大队攻打迳头湖洋国民党团部留守处,缴获枪支弹药以及军用物资一批。从抗日战争至夺取解放战争胜利,课田民兵配合游击部队参与大小战斗10余次,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作出贡献。

  四、建立秘密交通站和粮站

  建立秘密交通站。为了做好情报的上传下达和沟通周边关系,上级党组织在课田村建立地下交通联络站,由李立、李景棠负责。抗日战争时期的交通线是英德李屋角一佛冈课田一新丰遥田。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该站负责的交通线路是迳头青竹一课田一井岗。地下交通线自建立后,从未出现过差错和受过破坏。地下交通员李启初、李宗悟二人被反动联防中队长李日华抓去国民党县政府坐牢,任凭严刑迫供,毫不畏惧。敌人在得不到证据的情况下,只好勒索了7000公斤稻谷后放人。

  建立地下粮站。在1945年邬强部队北上英佛地区建立据点后,为了保护解决好游击部队的给养,在课田村建立地下粮站。粮站工作仍由李立、李景棠负责。1945年北江支队独立大队副大队长李先士率大队战士回到课田及周边地区活动时,地下粮站调出800多公斤大米给部队解决给养。1947年李拔才、李先士等率游击队转驻五洞坑时,地下粮站秘密送粮 2500多公斤给游击队。课田粮站的建立,成为游击队给养的供应据点。

  五、支援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

  输送青年参加游击部队。1945年春,东纵北江支队北上英佛边开辟抗日根据地时,该村由李先士带领10多名青年参加北江支队,编入独立大队。解放战争时期至1949年前后有李晓棠、李宗尧、李松等20多个青年由该村带长短枪支20多支参加北一支队二团和佛冈游击队。

  筹粮筹款支援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自1945年邬强部队北上英佛边建立抗日根据地后,随着党组织的不断扩大和民兵组织的建立,在课田和周边地区开展游击战,该村支援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解决队伍的给养。1945 年李先士带独立大队战士到课田活动时,群众捐出大米800多公斤。1946年邬强率部队到烟岭地区活动,课田人民捐出大米600多公斤;1947年刘少中、李先士带佛冈游击队到课田和周边地区活动时,群众又捐出大米800多公斤。从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该村为解决游击队的给养,支援粮食共1.7万公斤。

  为革命作出牺牲和付出重大代价。课田村人民为了支持革命事业,敢于作出牺牲和付出任何代价。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卫国保家,抗击日军的入侵,课田抗日自卫队在对日军的作战中,英勇杀敌。在解放战争中,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课田村的游击战士李步蛮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对课田这块红色的革命据点和课田人民的革命行动,国民党反动派极端仇视,数次出动军警前来课田“围剿”,抓捕和迫害游击队员和革命家属。1945年范烈光、李日华带国民党军前来“围剿”,扣留游击队员家属李发锦、李俾、李松富、李思汉、李锡芹等40余人,掠去耕牛12头、猪30多头、“三鸟”一批、烟叶3000多公斤、稻谷1.5万公斤和家具、衣物一批,村中大部分家庭被洗劫一空,有的房屋被烧毁。从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到该村“围剿”“扫荡”,使该村遭受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