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托举哥”很给力》新闻追踪
  9月7日,“托举哥”潘志明路过先锋中路一民宅,看到1岁男童卡在6楼窗台上,毫不犹豫徒手爬上6楼窗台,在窗外托住男童近20分钟,为消防、警察破门救人营造了时间。托举哥救人后,便回到清新禾云的老家。当时记者在联系他时,托举哥连姓名都不愿透露,只说“救人是他份内的事”,十足是个低调“托举哥”。
  11日下午,低调了3天的“托举哥”终于现身,被媒体围住接受采访,谈当时救人时的心情,谈他对做好事的看法,谈他的成长故事。
  “托举哥”名叫潘志明,1982年出生,家在清新禾云镇贵岭村,现在和别人合伙开了一家苗木公司,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创业哥”。

只是碰巧做了一件好事
记者:小孩被困在6楼,当时救人有没有犹豫?
潘志明:当天下午我经过那里,看到小孩被卡在6楼,我理应上去救他。因为我在大学里练习过攀爬,所以爬的过程我心里十分有底。
当时是借助一条细细的水管爬上去的,水管直径只有几厘米,在用力之前,我都会试试水管坚不坚固,还好那根水管十分坚固。
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也只是碰巧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这个社会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进步,需要每个人为之出一份力,我所做的事是每个人都会做的。
我也有一个和被救男童差不多大的孩子,都是为人父母,看到孩子生命受到威胁,救人是我们的天性。
我感觉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小事,被媒体大篇幅的报道,我也感到受宠若惊,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直到哪一天,好人好事同一时间在每个地方上演。
记者:男童家人有没有联系过你?
潘志明:男童的家人今早(11日上午,记者注)还联系过我,我们一起吃了中饭,他们向我表示了感谢,还说要封个利是给我,我拒绝了。如果封利是的话,救人就变味了。
男童家人很热情,父亲是开出租车的,我们留了对方的电话,以后还会联系。

自己是个热血青年
记者:你学习过攀岩,市民对你的成长经历很好奇,觉得你应该是个热血青年,请谈一谈你的成长经历。
潘志明:我2001年在长春读的大学,是一所半军事化管理的大学,具体名字就不透露了,我读的是工科。在学校里我爱好很广泛,当时攀岩还不是很热门,但我对之很有兴趣。攀岩的难度不是讲究爬得高不高,而是爬得快不快,攀爬物攀爬的难度大不大,攀岩技术分级别的,我的攀岩级别还不错。
除攀岩外,我长期坚持身体锻炼,热爱户外运动,特别喜爱骑单车远行。读大学时,我曾经骑单车从长春到大连。毕业后,我还曾经骑单车从清新到桂林。清新到桂林有600多公里,我骑了四五天。
记者:你的童年有没有让你难忘的经历?
潘志明:童年啊,很久了哦!(笑)我的家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我成长过程中,和其他农村家庭一样,都经常受到邻里和乡亲的帮助,村子里边谁有困难都会互相帮助。
记得我家人当时在外面一个工地做事,中午不能回来做饭,我们小伙伴放学回家后,去到哪个伙伴家,就在那家吃饭,真不记得共吃过多少邻居家的饭。
记者:你的朋友都说你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很重情义,你怎么看?
潘志明:我觉得人都是善良的,我小时候受过邻居的恩惠,在好的氛围中长大。现在我有能力了,邻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只要我能帮到的不会推辞。今年年初,我的一个四川同学说有急事需要我帮忙,我第二天就买了机票赶了过去。
作为一个80后,虽然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物质越来越丰富,可以说得上是物质的诱惑,我们也有很多兴趣爱好,但是我觉得我们这个群体还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群体。结婚后,我的兴趣爱好也慢慢收敛了,特别是有了孩子后,觉得做老爸要有个做老爸的样子,要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曾经“北漂”两年
记者:听说你有一份自己的事业,算得上创业成功了,创业难吗?
潘志明:2005年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找了份工作。当时那份工作还不错,收入挺可观,但要经常出差。虽然北京的收入还不错,但离家太远。2007年后,我回到家乡,想自己做点生意。
创业的过程很艰难。回到清远后,我尝试过很多领域。我开过木头加工厂,开过店铺,炒过股票,有成功也有失败。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开厂曾经亏了20多万。
在创业的过程中,我都结识了一帮好朋友,无论成功或失败,无论是经济上资助和精神上的安慰,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近两年,我和别人合伙开了一家林业公司,培育苗木销售,公司运营渐渐稳定,我的家人亲戚也搞加工厂将树木加工成家具销售。
记者:你25岁开始创业,很多人那时候刚刚毕业,或找一家公司给人打工,安安稳稳过日子。你觉得创业的经历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潘志明:我25岁开始创业,现在还在草创阶段,虽然整个过程很艰难,但整个过程还是值得的。
我个人觉得,人的一生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不能对不起自己的人生时光。所以我当时从北京毅然回到清远,想自己创业。

南方日报记者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