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伯塘村,位于飞来峡镇东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6.2千米,始建于明代后期,村中有黄、毛、邓等姓,因各姓族人和睦相处,亲如堂兄弟(俗称“叔伯兄弟”),又因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似水塘,故名叔伯塘村。村庄坐落在丘陵地带,民居建在山麓,坐东向西,呈分散块状。村后(东面)是郁郁葱葱的山岭,村前是一片肥沃的水田,地势平坦开阔。南面是羊城铁路实业发展总公司潖江口采石场,西面约300米处是京广铁路,穿过京广铁路往西是大燕河和乐广高速公路飞来峡出入口,大燕河往北不远处便是潖江。

  明代,该村属清远县靖定乡。清初,属捕属靖定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捕属源潭安良分局。1930年,属兴靖区镇平乡。1941年,镇平改称源潭,村改隶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属第五区湖洞乡。1955年,属清远县江口区湖洞乡。1958年,属江口人民公社。1988年,属清远市清郊区江口镇湖洞行政村。1992年,属清新县江口镇湖洞管理区。2004年,属清新县飞来峡镇湖洞行政村。2009年至今,属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湖洞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黄、毛、邓、孔、黎五姓。黄姓从佛冈水头迁入,邓姓从英德下砥迁来,毛姓于清末从佛冈汤塘迁入,孔、黎两姓源流不详。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881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等,盛产篱竹和水竹,副业为林业,兼养殖四大家鱼。现仍有部分村民经营传统产业,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因叔伯塘村土质松软,气候温暖,很适合红薯生长,故红薯干成为当地土特产。叔伯塘村的红薯干保留着自然的色泽和品质,入口清香甜美,柔软耐嚼,色泽光亮,而且还有很丰富的葡萄糖和维生素A、B,深受当地村民喜爱。

  现存传统民居45座。代表性民居有胜安里,建于清代,建筑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坐东南向西北,由门楼和二层建筑组成,门楼为硬山顶,花岗岩石门额阴刻“胜安里”;民居二层设券顶窗,女儿墙上饰四柱三间门楼式,砖砌台基,花岗岩石台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叔伯塘卫生站。

  传统建筑有润庆门,始建于清朝中期。坐东南向西北,硬山顶,龙船脊,趟栊门,麻石墙身,门额阳刻“润庆门”。润庆门内左侧墙上镶嵌清光绪十八年(1893年)所立的《重修码头碑记》,字迹已模糊不清。

  世雄黄公祠,始建于清代,三间二进布局,建筑面积约123平方米。硬山顶,正脊灰塑博古花鸟图案,青砖墙,人字封火山墙。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明间前设单步廊。凹门斗式门面,花岗石门框,门额石阴刻“世雄黄公祠”。次间墙楣灰塑壁画(已剥落),内置屏门。上堂面阔三间,进深十三架,四根柱,抬梁式构架,堂内设供桌,供奉先祖牌位。堂前带两廊一井。

  邓氏家塾,始建于清末民初,为三间两廊布局,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硬山顶,正脊两侧灰塑博古架,青砖墙,人字封火山墙。头门凹门斗式门面,前设单步廊,内置屏门。

  次间墙楣灰塑花鸟图案。上堂面阔三间,抬梁式构架。堂内设供桌,供奉先祖牌位,堂前带天井。

  2011年11月,胜安里民居、润庆门、世雄黄公祠和邓氏家塾均被公布为清远市清城区不可移动文物。

  每年农历五月初四,该村都有“接龙船”的传统风俗。当天上午,由东城白庙驶出的龙船沿着北江而上,驶入潖江,叔伯塘村村民集体到叔伯塘大桥桥底等待龙船的到来。当龙船行至该河段时,村民会通过上香、放鞭炮、击牛皮鼓等方式来迎接龙船。相传在很久以前,叔伯塘村祖先用同一根格木为原材料建造了两条龙船。后因一支族人乘坐其中一条龙船搬迁至东城白庙并落地生根,自此以后两条龙船就各处一方了。为了纪念祖辈的友谊,叔伯塘村村民通过“接龙船”的方式与白庙村村民维系着“龙船亲戚”的特殊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