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屋村,位于飞来峡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18.4千米,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因村民大部分姓谢,故取名为谢屋村。村子坐落于大罗山脚下的丘陵谷地,西坑河流经村南。县道X367线、乡道Y176线从村边经过。

  清初,该村属清远县捕属兴一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捕属咸泰安良分局。1930年,属兴靖区咸泰乡。1948年,属兴靖区高田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属第五区西坑乡。1955年,属第五区江口区西坑乡。1957年属高田乡。1958年5月,属江口乡;8月,属江口人民公社。1968年,属向阳人民公社西坑大队。1975年,属高田人民公社。1988年,属清远市清郊区高田镇西坑行政村。1992年,属清新县高田镇西坑管理区。2004年,属飞来峡镇西坑行政村。2009年至今,属清城区飞来峡镇西坑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谢、陆两姓,其祖先均是早年从福建迁到广东英德,其后从英德分迁至此。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184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话。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包括谢屋村在内的西坑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民主政府,成立农会和民兵组织,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开展各项斗争,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945年6月,在东纵西北支队和抗日常备中队的策划和组织下,成立咸泰乡抗日民主农会,同时建立有10多人的民兵组织。在农会和民兵组织的发动和领导下,开展了反“三征”和“二五”减租等各项斗争。民兵们还协助游击队站岗放哨、送情报等。1947年1月,在农会的动员下,西坑先后有18人参加游击队。1948年5月,西坑民兵和革命群众共30多人,手提肩挑运送枪支弹药到鱼咀,支援连支四团打击国民党军队,并取得了胜利。1949年2月,西坑村又组织了20多人,出动了8条山坑船运粮及其他军需物资到清城,有效地支援了游击队。1994年8月,谢屋村被广东省民政厅评划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庄。

  该村传统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十分关心和支持老区发展。20世纪90年代清新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当地大规模种植黑皮冬瓜和砂糖橘。近年来,村庄西面约1千米处的天子山被开辟为旅游度假区,村民也利用地理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村民在新时代、新思想、新政策的指引下,向着脱贫致富、奔小康大道前进。

  天子山景区毗邻飞霞风景名胜区,以瀑布群著名。天子山瀑布群为一组天然梯级瀑布群,由汇聚天子山泉的溪流穿山跃谷而成,流量巨大,共有大小瀑布10多处,有一字潭、龙潭、水帘洞等众多景观,其中,天子山瀑布落差达90多米,溪水顺山岩铺泻而下,有如珠帘挂壁;天后瀑布,落差80多米,溪流飞湍而下,穿过元音雾,蔚为壮观。区内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10万个以上,是一座天然氧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