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美丽乡村:龙塘镇银盏行政村——蚬坑村
2024-04-21
蚬坑村,位于龙塘镇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2.8千米,村庄建设面积16650平方米。始建于清代,三面环山,村舍建于山坑(小溪)边,传说最初冼姓人在此地居住,取“冼”的谐音“蚬”,故而得名蚬坑村。村庄地处广清交界处,村东有嘉福工业城和恒大银湖城小区,东北距银盏温泉度假区仅4千米,京广铁路和广清高速公路在村边交会,地理位置优越。
清代,属清远县回属。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清远县回属连平祥安良分局。1930年,属清远县回岐区连平祥乡。1948年,属清远县龙塘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属清远县第二区。1953年,属清远县第三区。1955年,属清远县龙塘区。1957年,属清远县龙塘乡。1958年,属清远县八一人民公社。1959年,属清远县龙塘人民公社银盏大队。1983年,属清远县龙塘区银盏乡。1986年,属清远县龙塘镇银盏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龙塘镇银盏行政村。1990年,属清城区龙塘镇银盏管理区。1999年至今,属清城区龙塘镇银盏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陈、梁、温、阮四姓。陈氏先祖于明代从从化迁移至清远县源潭青龙岗,清代从源潭青龙岗分迁至此。20世纪50年代初,梁、温两姓族人从清远县银盏林场银中水松迁人。20世纪60年代初,阮氏族人从清远洲心独松迁人。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191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传统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红薯、木薯、花生,同时饲养生猪、“三鸟”等。改革开放后,村民陆续外出务工,目前大部分村民在清远城区或珠三角地区置业、定居,小部分村民在村中办起养殖场、果园,种有柿子、荔枝、橘子等果树,更有村民利用村口接近公路的地理优势,在村口建起了农家乐饭店。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全村集体收入达50万元,主要收入来源为土地租赁、生态农业、山水农庄等。
村民有较强的集体观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蚬坑村主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中建有文化室、基础设施齐全的儿童公园和崭新的篮球场。村路硬底化后整洁、宽敞,绿树成荫,村中实现了雨污分流,使得河塘洁净,同时完善了垃圾治理、公厕改造等工程,在村庄的显眼位置绘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墙画和设置文明公益广告。蚬坑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在保留原有历史文化建筑的前提下,结合村民的实际需求和村今后长远发展,通过一系列村容村貌的整治和建设工程,使整个村庄的人居环境实现了质的大幅度提升。过去偏僻的小山村被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
村庄入口处现存一座门楼,始建于清末,2001年重修,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青砖瓦木结构,门额上曾墨书“聚源毓秀”四个大字。相传该门楼最初是一座炮楼,为抵御盗匪侵扰而建,高三层,第二、第三层阁楼用杉木架设,每层四周墙壁上设有方形的窗洞,供瞭望和射击之用。日本地面部队入侵当地时,日军将民居和炮楼的杉木全部拆下用于修建防御工事,同时炮楼的上半部分也被拆。整座楼体外墙还保留有不少被子弹射击的痕迹。每逢传统节日或喜事,村民都会在门楼焚香祭拜、祈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