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特色产业村:飞来峡镇螺塘行政村——回龙大围
2024-04-20

回龙大围,位于飞来峡镇东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5.5千米。村落始建于明朝末年,由植氏族人聚居而成,植氏族人分大房和二房。大房定居于回龙大围,后因族人不断壮大,部分族人逐渐向外搬迁扩散,最后演变成三个自然村一一回龙大围(又名回一村)、回二村和围仔村。村庄坐落于大冈岭东南、坳洞潭西南的丘陵地带,村前是水塘和耕地。
清初,该村属清远县潖属潖一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潖属永安安良分局。1930年,属潖江区义永乡。1941年,属兴靖区江口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属第五区螺塘乡。1958年8月,属江口人民公社螺塘大队;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属江口人民公社。1983年,属江口区螺塘乡。1986年12月,属江口镇螺塘行政村。1988年1月,属清远市清郊区江口镇。1992年6月,属清新县江口镇螺塘管理区(行政村)。2004年,属飞来峡镇。2009年至今,属清城区飞来峡镇螺塘行政村。
世居村民为植姓,其先祖早年从河南信阳迁移至广东南海,继由南海迁移至三水土塘,明末从三水土塘迁移至此。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230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传统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薯类、花生,还养殖“三鸟”等。2015年底,全村有水田约13公顷,林地约33公顷。近年来,随着砂糖橘产业的消退,火龙果种植逐渐兴起,村中将部分林地改种火龙果,目前有火龙果种植园约6.67公顷。砂糖橘产业曾经是飞来峡镇的重要产业支柱之一,近年受柑橘黄龙病影响不断萎缩。飞来峡镇一边引进技术支持砂糖橘产业改造升级,一边推动产业转型,初步形成禾仓、竹园、螺塘约133公顷火龙果种植基地,和高塱、文洞、西坑约93公顷茶树种植基地,探索多元化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截至2016年末,清城区种植火龙果总面积接近500公顷,平均每亩产量在1500~2500千克。近年来,清城区通过红肉火龙果的选育和标准化生产,既实现了产品的安全高效生产,又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拓展了旅游观光项目。位于飞来峡镇禾仓村的红肉火龙果生产基地,建有约1.33公顷的苗圃,肥水一体化滴灌设施及硬化的水泥道路覆盖整个果场。基地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了规范化生产及深加工开发利用研究,已培育出自花受粉等10多个新品种。

村内现存传统民居14座,为三间两廊式广府民居,每座面积120平方米,悬山顶,砖瓦结构。村中巷道口有4座门楼,均始建于清代后期,原为青砖砌造,2005年重建时改为红砖,门楼额碑上分别刻有“兴仁里”“兴隆里”“仁厚里”和“青云里”字样,门楼之间以红砖墙连接。村中有一座植氏家塾,始建于1925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毁,2005年重建。悬山顶,花岗岩门额,上刻“植氏家塾”四个大字,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
此外,村前池塘边有两口古井,相隔约10米,均始建于清代,款式类似。花岗岩圆形井圈,圆形井台,花岗岩条石铺就,井台四周有低护栏,水质清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