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乡贤英烈村:飞来峡镇禾仓行政村——禾仓岗村
2024-04-19
禾仓岗村,位于飞来峡镇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8.6千米。村落始建于明末清初,现由禾一至禾六共6个村民小组构成。因土地肥沃,盛产粮食,且靠近几座小山而得名禾仓岗村。村庄坐落于丘陵山区,大部分民居坐北向南,周边水田环绕,村后有座石鸡乸山。北江从东往南流经该村。乡道Y180线和乐广高速公路分别从村前和村西经过。
明末清初,该村属清远县捕属兴一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捕属永康安良分局。1930年,属兴靖区永义康。1941年,属兴靖区江口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属第五区禾仓乡。1955年,属江口区禾仓乡。1958年,属江口人民公社禾仓大队。1988年,属清远市清郊区江口镇禾仓行政村。1992年,属清新县江口镇禾仓管理区。2004年,属清新县飞来峡镇禾仓行政村。2009年至今,属清城区飞来峡镇禾仓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邓、黎、李、祝、崔、陈六姓。邓姓,清初从飞来峡镇黄洞迁入。黎姓和李姓从飞来峡镇升平迁入(时间不详)。祝姓,明末从阳山迁至飞来峡镇石梨,清初从石梨迁入。崔姓,清初从南海沙头迁入。陈姓宗源不详。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979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3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313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传统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黑皮冬瓜、红薯,还养殖家禽。部分水田因盛夏初秋发生内涝而不适宜耕作,故一年一耕。现部分村民从事农业生产和商业经营,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特色农产品有清远麻鸡、乌鬃鹅。乌鬃鹅是小型灰色鹅种,又名墨鬃鹅。据记载,清远人民自宋朝开始就已经饲养乌鬃鹅,流传至今。乌鬃鹅是当地人喜爱的鹅种。鹅肉香味浓郁,肉质紧密结实且富有弹性,售价比其他品种高。
倣禹书室,是该村邓倣禹后裔的宗祠,始建于清末,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硬山顶,青砖墙体,花岗岩门框、门槛,筒瓦屋面。
长乐里门楼,清代中后期修建,青砖墙体,花岗岩门额上刻有“长乐里”三个大字,原有的瓦面已倒塌。巷道以鹅卵石铺砌而成,有“石巷”之称。
村中的古井,始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井台以青砖铺砌,三面垒石为栏,高约1米,前留有两级阶梯,井圈为整块的花岗岩石雕凿而成,上圆下方。
盘古王庙,据庙内现存的五方碑记记载,该庙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5年)、清咸丰年间(1851一1861年)和民国时期均有重修,主要供奉盘古王及十八罗汉。该庙在清乾隆至民国时期香火最为鼎盛,凡传统节庆之日,人们都会来此上香拜祭祈求庇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庙因年久失修已变得破旧不堪,但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或婚庆日子,村民仍会提上鸡、烧肉、香烛等祭品到盘古王庙祭拜。庙的四周有五株榕树,树身粗壮,绿叶婆娑,夏天村民喜欢到榕树下乘凉。
村民杰出代表崔广秀(1888一1974年),又名崔广福,幼年时读私塾,16岁随同乡到南洋霹雳埠从事印刷业;1912年加入同盟会;1914年自筹资金开设文轩印务局,并加入国民党;1925年被选任为国民党南洋支部主席;1926年被选任为海外英、荷属地南洋总支部主席。他常到两属地宣传国民革命,发动华侨为北伐捐款,共集叻币20多万元,全部汇交给国民政府。1931年12月,他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四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党部海外党务委员会委员和广州银行监督。1935年12月,他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936年,他任花县县长。1943年,他奉派为雷州海关监督兼管曲江关事宜;后又任第七战区广东北区指挥所主任,国民党执、监委委员,以及广州市党部执行委员。崔广秀从南洋回国后,在国民党内任职期间,为家乡人民办了不少好事:1928年联合丘昭文投资修筑清远第一条公路-一清(远)银(盏)公路;1929年带头集资修筑石(角)军(田)公路;1937年筹款在太和古洞扩建清远中学,后因日军入侵而停工;1938年带头捐助,另向华侨集资,在村中建立端仁小学。1945年带头捐助及多方筹集资金,兴建江口小学;1947年再次发动林炳炎等人捐助资金扩建清远中学,把县立初级中学改办为高级中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