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快你莫赶,逢慢你莫懒
父亲去世近三十年。我现在对他的印象,需要依靠其他情景才能记忆得起。例如他说过的一句话,就常常带我回到九岁那年的夏天。
那是老家玉米成熟的季节。玉米是旱粮,种在山间坡地。到了八月,家家户户的玉米成熟了,原来青纱帐似的玉米林子,经过一夜山风的吹拂,似乎全都从肃穆的青碧转成了浩大的苍黄色调。饱满的玉米棒子在叶隙之间凸显出来,等待收割。
我们家的玉米地离家远,把玉米棒子从秸秆上扳下,装进背篓沿山路背回,需要花费不少时日。收获季节,山老鼠、獾子等野物也忙碌了起来,它们趁夜出没,肆意啃吃玉米。为了尽量减少损失,父亲晚上必须歇坡守夜,惊撵野物。
天黑后,父亲和我带上两件蓑衣、几块塑料布和毛毯走进坡地。我们在玉米地里寻找平整的青石,用白天备好的树枝搭起拱形棚子遮挡露水。父亲对付这些很在行,露宿之所很快便大功告成。我们坐在蓑衣和毯子上,望着身边黑黢黢的玉米林和头上的星空。每过一会儿,父亲就会拎起那个废旧搪瓷脸盆“嘡嘡”地猛敲一阵,而我在睡意来袭之前,则会把那堆硬土块像扔手榴弹一样掷向四面八方的玉米林深处。
父亲是一个勤劳寡言的农民,平日里我们并没有太多交流。他按时节种下稻谷、油菜、小麦、红薯、土豆,以及漫山遍野的玉米。在那样静谧辽阔、满目丰收的夜晚,面对儿子,他是自豪的。也因此,他变得健谈,跟平时判若两人,说了许多白天不可能与我说的话。我把头枕在双手之间,那一刻,父亲说:“你记住一句话,‘逢快你莫赶,逢慢你莫懒’。”
那时的我虽然听得似懂非懂,但神奇的是,我记这句话记了三十余年。父亲在我未及成年之时退场,他的这句话俨然成了时时犹在耳畔的家训。在成长路上,我反复咀嚼这句话的深意,他或许是要告诉我:做人做事务须清醒,要有定力和主见,不盲从、不懈怠。
现在想来,那些好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一定是接地气的。我这样说,并没有贬低典籍里那些名言警句的意思--就是因为它们太过完美,我斗胆认为那些朗朗上口的总结性言语,倒是遮蔽了百姓家里教养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试想,如果当年我的父亲站在玉米林里,张口闭口都是名言警句,当时的我一定会觉得很枯燥,甚至有几分搞笑。
依照我们的现实处境,找到更适合的表达方式,利己不损人,让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一定是大家乐见的。比如父亲,一个农民说过的一句话,却让我觉得非常经典和受用,并且愿意把它分享给自己的孩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