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以姓氏相区分的家族档案。我国有着悠久的谱牒编修传统:自春秋战国以来,先自有王室公卿的官方修谱,尔后逐渐扩大到名门望族修谱,宋元以后,在朝廷的倡导和官方的支持下,民间修谱之风兴起,形成我国编修家谱的民众性热潮。

  古人之所以如此重视家谱的修撰,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家谱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记录着本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全过程,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也就是说,家谱有辨血统,敦亲穆族的特殊作用,不由人们不重视。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特重门第,朝廷选拔人才、任用官吏时必稽谱牒,遂使谱牒研究成为专门学科,名曰“谱学”。唐末五代以后,门阀制度虽然衰落,但查谱究牒之风长盛不衰,社会上的婚丧喜庆活动都离不开家谱,以至发展到“家家有谱”的地步。各姓各族往往30年修谱一次,届时合族上下热闹异常,被认为是族中最重要的活动。一个宗族某个家庭的最大悲哀,莫过于有人犯了特别出格的大错,按族规训令要开除出族,其名不得上族谱。我国不同时期修撰的族谱保留至今者,数以万计。它们不是无用的故纸,而是一笔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了我国社会科学中诸多学科研究的珍贵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姓族团结,禁止家族势力活动,民间修谱活动曾长时间地偃旗息鼓,“文化大革命”时期还曾发生焚烧族谱的过激行为。改革开放以后,修谱之风复起,且声势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于今方兴未艾,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譬如修谱采访活动,20世纪80年代在溯源时,大都只到本家族始祖的出生地寻根走访;时下,动辄就搞寻根问祖大采访,从本姓氏的发源地到本家族开基始祖的出生地,无一不在调查研究之列,以致行程逾万里,游历大半个中国。两相较之,已不可同日而语。

  据有关学者调查,在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修谱之风尤甚。本书编者没有调查比较,对此不敢妄加评说,但对清远市域民间的修谱活动,耳闻目睹甚多。总的感觉是:清远的民间修谱活动也在逐年加温,风气越来越浓烈。

  《清远温氏志略》1981年编印,为铅印本。该谱由香港中文大学学士温伯强(清新温南纲派下第20世裔孙)作序,它可能是改革开放后有关清远姓氏源流的第一部新编的谱书。

  市内本土民间修谱活动复兴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8年,连州大路边镇易家村编印了《易氏族谱》,连山韦氏族人编印了《韦氏来连(山)始祖宗支部》,连山加田乡大寨村编印了该村的《梁氏族谱》。至20世纪90年代,市内民间修谱活动渐成风气。1990年,清新袁克芬编印了清新县的《阮氏族谱》。1992年成书的有连山《邓氏开宗百世谱》。1993年成书的有连山《尹氏族谱》,英德白沙《邓氏族谱》,连州《(豫章)罗氏族谱》,连州瑶安《赵氏族谱》。1994年成书的有连州大路边镇大路边村《成氏族谱》,连州大路边镇妙冲村《欧阳氏族谱》,连州镇《冯氏族谱》,《连阳邓氏源流》,清新山塘《欧氏族谱》,佛冈吉河《廖氏族谱》。1995年成书的有佛冈洛洞《范氏族谱》,连州东陂《陈氏族谱》,连州瑶安《李氏族谱》,连州谢屋围《谢氏族谱》,英德大镇《赖氏族谱》,清新滨江《罗氏族谱》,连阳邓氏宗亲联谊会《邓氏源流》。1996年成书的有连山《(晋昌)唐氏族谱》,连州龙口《邵氏族谱》,连州市《邓氏族谱》,连州丰阳《夏湟史志》。1997年成书的有英德大镇《曾氏重修族谱》,连州丰阳《胡氏族谱》,连州镇《欧阳氏族谱》,清新温玉田《清远温氏南纲族谱》,清城区《岭南朱族佛隆公系宗谱》。1998年成书的有连州星子上彭村《彭氏族谱》,佛冈朱兆熊《紫阳朱氏粤北衍传谱》,原清远县地《郭氏族谱》,英(德)佛(冈)《范氏佛胜宗支谱》,阳山杜步《陈氏族谱》,阳山七拱《南谨公黄氏族谱》,连山《(安定)梁氏族谱》,英德青塘《吴氏族谱》。1999年成书的有《英德廖氏通书》,连阳地区《王氏族谱》,中南地区《邓氏思鲁家族总族谱》,清新山塘《何氏族谱》,连南《房氏年命书》等。

  进入21世纪,清远民间修谱活动形成高潮,呈现出5大特点:一是谱牒载录范围扩大,往往跨县域甚至跨省域地记述宗族诸分支情况,阳山成尚鸿还牵头撰写了《中华成氏源流宗史》,创清远谱书载录范围之最;二是联宗祭祖、联谊恳亲活动频繁;三是修谱采访扩大到对本姓氏来龙去脉的大追踪,行程数千里、上万里,往往游历大半个中国;四是谱书出版讲求档次,图文并茂,且以彩照为主,有的还附有光盘等音像资料;五是隆重维修宗祠,并纷纷成立“宗亲会”、“宗祠管理委员会”等联络管理机构。

  在这股修谱旋风劲吹下,这些年来,清远各地涌现出一批印制精美的谱书。以英德为例,装帧印刷有档次的谱书有:西牛《刘氏尊宝公族谱》和《陈符公世系谱》,石灰铺《曾氏文广公族谱》,桥头《陈氏思盛公后裔支谱》和《郭氏族谱》,横石水《林氏念六公族谱》和《龙氏族谱》,青塘《卢氏族谱》,九龙金造《罗氏源流族谱》,下钛《陆氏族谱》以及英德市政协退休干部胡克妹主编的《胡千二郎(德瑗)公族谱》。

  其他县域,印制精美的谱书有:清城横荷岗头《刘氏族谱》,清新《白莲濠黄氏族谱》,清城横荷大有村人蔡世华主编《蔡氏族谱》,《阳山邹氏族谱》,阳山《中华成氏源流宗史》,连州山塘《唐氏族谱》,连州保安《陈氏族谱》,佛冈《大陂郑氏族谱》,清城石角《黄塱尾黄氏族谱》等。除此而外,2000年以来,先后成书的谱书还有:英德市《吴氏族谱》,连山茂古《黄氏顺公源流》,《阳山丘氏族谱》,连州朱岗《成氏族谱》,连州《(延陵)吴氏敬元族谱》,连州山塘《成氏族谱》,连州沙坊《霆霍太祖家谱》,清新南冲《旧屋坑冯氏族谱》,清城横荷百嘉《(向氏)德成祖族谱》,清城源潭黄淇水《陈氏族谱》,英德大镇《朱氏源流支系谱》,英德桥头鱼梁头《钟氏族谱》,阳山太平钱塘《毛氏族谱》,阳山凤埠《江氏族谱》,连州大路边东岗村《欧阳氏族谱》,清远《禤氏族史》,阳山七拱松树脚《罗氏族谱》,连州朱岗《吴氏族谱》、《阳山塘氏朝广、朝聚支谱》,连州西岸《徐氏族谱》,英德下砵《邓氏富二郎源流谱》,阳山黎埠《(李氏)采田族谱》,佛冈烟岭《王氏族谱》,佛冈四九《龚氏族谱》,清城源潭《谢氏族谱》、《英德莫氏族谱》、《英清罗氏族谱》等等。

  民间修谱热潮的复兴,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广大群众逐步脱贫致富,社会气象欣欣向荣,国家步入了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时期。在这种安定富足的环境里,“盛世修谱”的传统激发着人们富而祭祖、富而修谱。外部原因是: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台港澳同胞及旅居海外的华人纷纷回到中国大陆祖居地“寻根”,他们要求并积极参与编写族谱以联谊亲情,报效桑梓。这种需求对中国内地的民间修谱活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看,时下的“修谱热”是新形势下人们的一种寻根情绪的反映。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人文现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因势利导,加以正确的引导。如能将所修的每部谱牒都编修成新型的家史、族史,使之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读之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力,有助于激发团结奋斗的进取精神,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