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科
林科(1914-1948),男,字善科,乳名伟器,曾用名林普、林风、陈明德,1914年5月12日生于斗门县五山区马山乡。
林科家庭两代华侨,他的祖父和父亲早年旅居古巴,家庭经济以侨汇收入为主,1945年利用侨款置买平房一间,田地1.5亩。祖母邝灶浓信奉佛教,母亲赵银爱略通文字,十分疼爱儿子。林科不信鬼神,不受溺爱,毫无娇生惯养的习气,却具有节俭勤奋、交友广泛的品质。
林科8岁入私塾,思维敏捷,学业成绩很好。小学毕业后在和风中学读书一年。由于他家数代单传,对他这株独苗,欲求读书成才。在堂兄林秉仁的建议和支持下,林科15岁转往广州升森学校读初中。
1932年下半年,18岁的林科先在广州知用中学补习,后在广雅中学高中毕业。在此期间,他受到广州青年运动的影响,与在穗念书的斗门同学邝任生、邝叔明、李枫、李成才、陈特、黄展平、邝仲海等人来往密切,研读革命理论书刊,参加进步活动。“九一八”事变后,广州的青年学生和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掀起抵制日货的运动,抗议日本侵略我国东北三省。1933年,广州有一间国民党官僚开办的“新世界”洋货店,公然摆卖日货,激起公愤,学生涌进店内捣毁日货,遭到国民党警察的武装镇压,杀死学生。这一事件激起全市学生、工人的示威抗议,要求严惩凶手。林科在示威的行列中奋不顾身,与警察搏斗,满身泥水,幸未伤身。学生、工人的游行请愿,迫使国民党政府递解警察局长杜宣泰前往南京,使这次示威抗议活动取得了胜利。
1936年2月,林科加入中国共产党。暑假期间,林科从广州回乡,娶妻黄琼欢。他在马山乡林氏宗祠教学3年,与邝任生一起组织青年社,提倡新文化,宣传反封建思想,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林科在教学时,用革命思想教育和影响师生,指导师生阅读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遭到乡长林国贞及族老的反对,在祠堂门口贴《布告》驱逐林科离校。林科不甘示弱,不怕威胁,在《布告》旁贴上一首诗:“可怜可怜真可怜,可怜教学未及年,狐群狗党联结议,大张红孽贴祠前。”他据理反驳,乡绅感到林科棱角锋利,有锐不可当之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林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争取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自己的一切。他在区委的领导下积极工作,促进统一战线的实现,使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的形势在斗门逐渐形成。国民党驻军独九旅部分力量在八区主持抗日工作,马山乡亦驻扎一个排负责训练壮丁,排长对抗日认识模糊,林科便常与这个排长来往,向他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这个排长的认识提高后,与教师很有感情,还写诗献赠学校,诗曰:“荷包失陷继高栏,三灶如今又摧残,寄语马山诸父老,早谋抗战护乡关。”表达了他抗日的决心。
1939年1月,斗门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八区区队,林科任区队委兼马山乡的抗先队队长。他在马山乡积极发动青年、妇女、儿童投身抗日活动,在积极分子中先后吸收林伟明、林兴华、林伯辉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马山乡党支部成立,林科任支部书记。
为了抵制乡长的驱逐,发动师生参加抗日,林科、黄展平、林振中、林俭焘等知识青年在马山创办前锋小学。他们向师生大力宣讲抗日救国道理,课余时间,男女共唱抗日歌曲。三灶机场常有日本飞机窜来骚扰,为了安全,学校师生在后山树林的掩蔽中上课。乡长林国贞和八区联防大队长林健夫,对学校宣传抗日的行为甚为反感,借口男女混杂、伤风败俗,在学校门前贴出“白帖”(小字报),诽谤谩骂,进行攻击。这一伙人谩骂曰:“拍手笑呵呵,唱支咸湿歌,教员振中、明熙(展平)哥,借口去避祸,深藏树林讲大课,时间不用多,谷种一播就有禾(怀孕的意思);教员识字无几多,拿起书本乱吟哦,色识不同常教错,学生哥,学成白字一大箩,恭喜又恭贺。”此张“白帖”影响很坏,林科立即反击,编出顺口溜:“群众群众真心痛,国土沦亡更惨痛,日寇残暴虎狼凶,哀鸿遍野河山血染红,抗日救亡使命重,人人共赴国难打前锋;真阴功,真阴功,祠堂白蚁头蛹蛹,泥人傻夫真无用,讲起军事全不通,穿起武装背又拱,宛若寒鹤入鸡笼,一窝苍蝇嘈嗡嗡,开会之时吃蛋崧,蛀完石柱蛀太公。”使乡长和联防队长欲骂不能,欲忍不得,大长师生志气,增强了群众抗日的积极性。
1939年夏,林科赴香港,在大观电影公司演员训练班教授文化课。
1940年,林科调往东澳教学,在区委曾谷的领导下,林科积极发动农民组织农会,成立协成垦荒社,建立百合商店。这些群众组织在反共逆流出现及抗先队停止活动后,成为党转入隐蔽活动的场所。他在东澳吸收周扩源入党,还参与东澳人民抗日义勇游击小队的组建。东澳邻村新堂有个恶霸林灼立,诬说老华侨林立球之妻雷氏与乡民林卓元通奸,指使更夫入屋抄家,抢去雷氏美钞千元,港币数千元,并将二人脱衣游街,极尽污辱之能事。林科听了苦主的申诉后,动员驻东澳龙母庙的国民党独九旅一个政治教官黄赋派遣驻军干预,林灼立及更夫被递解到驻南门的中山县政府处理,为苦主申了冤。
1941年,林科调往龙西的贵头村教学,认真做好筹建农会的工作。晚上便开办农民夜校,以讲故事的形式揭露汪精卫的罪行,讲农民求解放的道理,贵头村的农民纷纷要求组织农会。
1942年底,按中共香港分局的指示,林科调往番禺,参加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在郑少康、严尚民的直接领导下工作。
1943年,林科调往珠江纵队第二支队,派驻禺南、三水等地游击队工作。当时,他在番禺参加中心县委周明主持的整党学习班,同时参加学习的有陈贞固、蔡天心、郑乃行等人。学习班结束后,林科回到第二支队,组织党员学习受训。
1945年9月,林科调往广州市郊工作。
1946年3一4月,林科在广州郊区任特派员,以商人身份作掩护,负责联系南海县五眼桥、郊区河南康乐、容村、土华、沥滘等地的地下党员。此间,他与在广州市郊(河南)土华村小学隐蔽的党员陈明,以结拜兄弟的形式联系,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1947年5一6月,林科调往江北地区(即东江以北地区)工委领导机关,负责政治和群众工作。
1947年7一8月,江北工委派黄渠成率领20多人到潖江(属清远)组建武装队伍,10月建立清从花佛义勇大队,林科调任大队教导员。
1948年3月,根据中共香港分局的指示,成立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同时,成立江北地委。江北地委决定,黄渠成领导的义勇大队改为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四团,黄渠成为团长,罗光连为政委,林科为政治处主任,并由黄、罗、林和甘生4人成立清(远)从(化)花(县)佛(冈)边区县委,罗光连为书记,林科和其他2人为边区县委委员。林科的政治思想工作很出色,深入群众,平易近人,关心别人的疾苦,在部队和地方中威信很高。
1948年,敌人不断向游击地区疯狂扫荡,四团在潖江至从化一带迂回转战。5月4日,四团在驻地从化县坪地村召开有支队政委参加的干部会议。下午4时会议结束,晚饭后就提前撤走村前山上的哨兵,被驻在附近良口的敌县警队何作禧部包围。因队伍分散在群众中活动,一时难以集中,林科和团长黄渠成等立即率队突围,林科不幸中弹身亡。敌人把林科与黄渠成的头颅割下,悬挂在从化街口报功。后来,我方四团奔袭良口,活捉并处决了刽子手何作禧,为林科和黄渠成等17位烈士报仇。
(本文由中共斗门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佛冈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注公众号,随时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