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穿戴
  衣服:20世纪80年代末起,市境城乡穿着差别逐渐缩小,平时与节假日穿着也无多少差别。男女服式趋向时尚化:男士多穿西装衫、西装裤、T恤或牛仔服,女士多穿连衣裙、短裙、西式裙、低领对胸衫。不论城乡,都难觅有人穿有补丁的衣服。90年代起,男女青年时兴穿休闲装、运动服等,讲究有形有款,有些少女还时兴穿窄腰低胸露脐夏装。质料逐渐趋向高档。
  鞋:20世纪80年代,市境人们开始改变在家赤脚(含下地干活)、外出才穿鞋的习惯,基本随时随地(除睡觉)都要穿鞋,所穿之鞋从50年代的球鞋、解放鞋、凉鞋、拖鞋(有人字拖、十字拖、包头拖、“海陆空”等),向时尚化、潮流化发展,有皮鞋、球鞋(波鞋)、旅游鞋、皮凉鞋等。中、青年女士多穿高跟鞋、尼龙丝袜。
  饰物:新中国成立后,市境人们饰物穿戴习俗不断淡化,20世纪80年代起重新兴起,且趋向高档化、多样化,增加了钻石、玉石、玛瑙、水晶等贵重材料制造物,也增加了胸针、玉坠等饰物。

二、饮食
  市境城镇居民饮食习惯一般是一顿粥(早餐)二顿饭,也有只吃二餐米饭的“朝九晚四”。平原和生产条件较好地区的农民一日三餐是二饭一粥,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番薯、芋头、玉米等杂粮;生产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则番薯、芋头、玉米、木薯等杂粮占的比重大。石灰岩地区人们以吃麦羹(碎玉米粥)出名。传统的较有特色的吃食有:鸡肉(白切鸡、豉油鸡、红烧鸡等),鹅肉(焖鹅肉、红烧鹅肉等),豆腐(白豆腐、油炸豆腐、豆腐干等)、腊肉(腊猪肉、腊鸭、腊肠、腊鹅、腊鸡、腊狗等),扣肉,粽(咸肉粽、裹蒸粽、莲蓉粽、豆沙粽等),糕(菘糕、萝卜糕、芋头糕、马碲糕等),面包(咸肉包、豆沙包、莲蓉包等),饼(白饼、芝麻饼、腊肉饼、狗肉饼等),以及油角、油糕、炸蛋散、炸麻花等。山区人尤其是瑶民,常以冬菇、木耳为菜,吃烟熏肉。一般农户多饮用低度家酿米酒。20世纪90年代起,城市家庭兴用矿泉水。逢年过节均习惯杀鸡杀鸭、买鱼买肉,大盆大钵盛菜,以示庆祝。遇“红白事”,“红事”以大鱼大肉为主,不吃豆腐;“白事”以豆腐为主,辅以猪肉、蔬菜。北部连州等地的人们喜吃辣椒,“辣不怕”,“怕不辣”。人们均有煲靓汤或滚鲜汤的习惯,餐前饮汤,后上菜吃饭。
  清新县滨江山区、英德市英西农村等地,喜吃擂茶或擂茶粥。擂茶主要原料为茶叶,以当年新茶为最佳,伴以火麻仁、炒花生、炒芝麻,倒入沙盆内,加入少量生油、适量清水,用擂棒擂磨至糊状,用70℃开水冲饮最佳。有讲究擂茶韵味者,摘枫树叶芯蒸煮后晾干,将千米饭粒炒至金黄色,二者合作辅料拌入已冲好的擂茶饮用,口感香脆松化。还有擂茶嗜好者,把擂茶浆冲入“开口粥”中食用,更感觉别有一番滋味。精心制作的擂茶,大都用于接待至亲好友、长者仁翁和受主人尊敬的宾客,日常吃用的制作较随便。

三、旧习
  看风水择吉日行事市境至今有一些人建屋、修墓、起门楼,甚至新屋装修,厨房、炉、灶摆设,婚床摆放等,要请阴阳先生(俗称风水佬)看风水、拉罗盘、定方位,虔诚有三脉、水势、格局等,并要择个吉日行事。
算卦求签问巫婆市境至今有些人对个人前程、家运、婚姻、子女等事颇信算命看相、卜卦、看掌、称骨、拆字等之术;有些人有心事未能化解就求神求签问鬼问巫婆。这在妇女中最为流行。
  喊惊符咒与许愿市境至今有些人小孩患病久医未愈,或家人患有重病,便到寺庙求神拜佛、祈求神灵保佑平安,避过患难,烧香许愿,患者病愈后就择吉日还神称还愿。遇有小孩突然发病、惊叫昏迷时,认为是魂魄走失,不去求医而是请巫婆(师)在黄昏拿患者衣服到田头地尾或三岔路口处焚香跪拜,后边往回走边叫喊患者名字回归,俗称“喊惊”、“喊魂”。亦有人认为人们生病,乃是神鬼作祟,故延请巫师画符念咒,以驱鬼邪,并把巫师所画之符烧灰为药冲水给患者饮服。

四、禁忌
  市境至今有些人有办事忌:忌在“三娘煞”日办事,即把农历每月初三、初
七、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七日作为“三娘煞”日,认为在这些日子里办喜庆事不吉利。有些人有探望病人忌:探望病人忌带有“七”、“九”个数(即7、9、17、19等)水果,认为“七”、“九”隐含长久之意,会影射患者久病不愈。亦忌买猪肉到病人家探望时搭配猪肠。新春忌:其中大年初一忌讳最多,忌报丧、忌杀牲、忌用火、忌扫地倒垃圾、忌泼水出门外,忌讲不吉利的话语等。有些人有孕妇忌:孕妇忌到丧家,产妇坐月期间忌进入他人卧室和走亲串门。有些人有出嫁女忌:出嫁女忌除夕回娘家吃“团圆饭”,忌回娘家分娩等。有些人有婚嫁忌:从农历清明节至四月初八日期间,忌办嫁娶喜事。